農村初等教育整體改革的探索
吉林省農安縣三盛玉鎮中心小學校校長趙忱
農村初等教育過去雖然在為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服務中取得了一定的可喜成績,但仍然滿足不了農村經濟改革和社會生活發展的需要,其作用遠沒發揮出來。主要問題是農村初等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脫離生產、脫離生活、脫離學生身心發展的實際。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一、培養目標單一。由於受計劃經濟體製影響,農村初等教育也隻追分數,進人為升學服務的軌道,從而忽略了為農村建設服務的方向。
二、學校管理體製缺乏活力。由於過去我國教育管理權限過於集中,統得過多,很難調動起地方政府、集體、個人辦學的積極性。農村社區及學生家長缺少對學校教育管理的參與。這就阻礙了農村學校辦學條件的改善和教育質量的提高。
三、教育、教學內容缺乏針對性。過去的初等教育教學內容統得過死,缺乏特色。反映農村生產、生活實際需要的知識、技能較少,勞動教育、審美教育、健康教育比較薄弱。忽視了科學技術實際應用教育和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情感教育。
四、教育途徑的單一化。農村初等教育缺乏與社會其它形式的教育或非正規教育的結合。課堂教學缺少與實際生活、課外活動的聯係;校內教育活動缺少與家庭教育的聯係。此外,也忽視了'學校教育環境等潛在課程對學生的影響。這就一定程度上束縛了農村小學生的智能、個性發展和教學效率的提高。
五、教育質量的相對不高。由於上麵的多種因素,造成農村初等教育質量不高。從培養目標上看,學生德、智、體、美、勞等項素質的發展,遠沒達到各科教學大綱的要求。上麵這些問題,反映了農村初等教育與農村社會發展的不相適應。它一方麵使其培養的人才在一定程度上不適應農村生產、生活發展的需要,最終導致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緩慢;另一方麵緩慢發展的農村經濟和社會生活反過來又阻礙對教育資源的投人和教育質量的提高。要解決這些問題必須結合農村實際,對農村初等教育進行綜合改革。
針對農村初等教育的弊端,幾年來我們進行農村初等教育整體改革的實驗。實驗中我們進行廠如下的改革:
一、改革了管理體製,調動了多方積極性。改革過去封閉式學校管理,建立起社會、學校、家庭三結合的管理體製。運行機製建立三個委員會:鄉教育委員會。由鄉長、教育助理、校長、村長、家長組成。以增強地方政府、社會對教育的管理意識。家長委員會。由有代表性的家長組成。以溝通家庭與學校的聯係,促進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有機結合。工校務委員會。由校長、主任、教師代表組成。以實現學校的民主管理。
二、改革教育內容,促進學校教育與農村生產、生活實際相結合。改革教材遵循以下三個原則:1.符合農村需要及培養目標的要求。2.適應農村學生的接受能力。3.既有國家的統一要求,又兼顧地方特性。在改革實驗中,我們建立了以統編教材為主,以補充教材、鄉土教材為輔的教材體係。
三、拓寬教育途徑、多渠道培養人材。針對過去學校教育活動的單一,實驗中我們有意、有序、有機地把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家庭教育三者結合起來,找到了課堂教學、課外活動、社會實踐三結合的教育途徑。
四、適應農村初等教育改革和發展需要,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教改的問題主要是教員的問題,改革的關鍵是教師。在改革中我們逐漸培養一支專職教師、兼職教師、臨時教師三結合師資隊伍。
總之經過八年來改革實驗,我們初步探索出“改革初等教育使其在農村發揮更大作用”的一些規律性東西。概括為“五個三”教育模式。即社會、學校、家庭相結合的教育管理體製;統編教材、補充教材、鄉土教材相結合的教材體係;課堂教學、課外活動、社會實踐相結合的教育途徑;專職教師、兼職教師、臨時教師相結合的教師隊伍和自我評價、社會評價、專家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方法。改革實踐證明,這種農村初等教育辦學模式,改變傳統的封閉式的辦學方法,不僅發展了學校自身,,顯著地提高了學生全麵素質,也密切了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關係。主動適應了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得到社會的好評和群眾的稱讚。聯合國教科文高級官員維多克·奧德內斯先生在評價這項實驗工作時說這項實驗成果具有國際水平,總結出的辦學模式,為全世界發展中國家初等教育的改革和發展樹立了榜樣。
搞好教師的心理平衡
吉林省長嶺縣第二小學副校長單井凡
教師的心理平衡,就是指教師集體成員之間形成的和諧共亊的心理狀態。它是教師群體實現共同目標應具備的最基本條件。但是由於個體受家庭、學校、社會以及各自的認識水平、個性特征等主客觀因素的影響,群體內往往會產生消極情緒,失去心理平衡。因而學校領導在管理中一項很重要的任務就是搞好教師的心理平衡。
一、使教師形成認同心理
認同,是人的一種心理現象,是指人們對某種現象或某個問題在認識和情感上趨於一致。俗話說“千人竭力山成玉,萬人同心土變金”。一所學校,從校長到職工都應有一致的認同心理。這是事業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證。
1.激發教師主人翁責任感,達到思想上的認同。有的教師認為“學校辦好辦壞跟自己沒什麼關係”。缺乏主人翁責任感。學校領導應針對這種現象,加強思想工作,使教師自覺地把個人工作的好壞與學校的興衰緊密聯結在一起,與領導者達到思想上的認同。
2.尊重信任教師,達到情感上的認同。領導要對教師政治上信任,業務上重視生活上關心,尊重他們的人格,相信他們的創造精神和進取心,正確評價他們的勞動成果,使每位教師都體驗到學校領導對自己的關心和重視,這樣教師就能從內心信服領導,與領導者達到情感上的認同,從而喚起極大的工作熱情。
二、堆強教師參與管理意識
教師主動參與管理,就是教師出於對學校集體事業的關心,以主人翁的態誠和高度的熱情為集體事業的發展或改革獻計獻策。這對學校工作的開展和教學成就的大小有著重要作用。
1.大膽授權。授權使教師覺得自己得到信任和重用,自我價值有了實現的機會,必然會激發起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力求把工作做好。這樣就能使教師和領導達到心理上的相通和工作上的契合,也就必然主動地參與學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