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樹立“大教育”思想,構築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教育網絡。

為了更好地對學生進行各方麵的教育,我們在充分發揮了學校教育的主體作用的同時,積極協調各方麵的力量,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抓住最佳教育時機,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潛力,使其具有良好全麵的素質。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養育孩子多年,他們的—言一行對孩子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我們通過家長會、給家長的一封信等形式,與家長互通信息,共同對學生進行有的放矢的教育。另外,通過家鄉小報、家庭學習班等形式,推廣優秀家教經驗,糾正傳統家教誤反,以使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口徑一致,減少負效應,取榑了最佳教育的效果。

幾年來,我們先後與公安分離、法庭、市乳品廠等單位結成共建共育單位,采用請進來走出去的方法,讓學生強法製觀念,學習先進事跡,引導學生糾正偏見,正確全麵地認識社會、發現社會的真美,在實踐中海冶學生的情操,增強其學習積極性。

二、提離教師棄質,是實施棄質教育的關鍵

教師是素質故育的主導者,在教學過程中他們肩負著重要的任務:傳授科學的學習方法,訓練學習技巧,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優秀的思想品質和健康的心理素質,教師的素質的高底直接影響學生素質。國力的競爭主要是人才的競爭,人才的競,爭其實就是教師素質的競爭。

1.提高教師的思想素質。

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我們樹立了牢固的群眾觀點,揚人之長,容人之短,幫人之需,解人之難,尊重教師的人格,身先士卒,使他們心情舒暢,樂於奉獻,對於工作中湧現出來的先進事跡及時表揚,弘揚正氣,建立一個健康和諧教育氛圍。

2.提離教師的業務素質。

我們多次開展了教學基本功比賽、教師授課係列達標活動,千方百計載勵教師業務進修,組織理論學習,訂購完備的圖書資料,開闊教師視野,使其提高業務素質,我們還頒布了《關於教研成果的獎勵》,鼓勵教師積極參與教研,走新路,創新法,撰論"'文,傳經驗,由點帶麵,全麵開花,教師論文年內多次在省市級以上發表獲獎。湧現出一批在全市範圍內知名度較高的教師。

三、嚴格學法學風訓練,發揮學生主體作用。

“二十,世紀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不會學習的人”。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認識到,目前影響學生成績的關鍵不是先天素質而是非智力因索。由於大批學生缺乏良好的學法、嚴謹的學風,造成了離投人底產出、負擔重、效果差。為此我們把學風訓練作為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從學生一入學我們就進行學法科學化、學風優良化教育。通過校會、班會、知識競賽、故亊會等形式滲透學法教育,並把學法學風教育與總結表彰會結合起來,讓優秀生介紹經驗,激發學生學習科學學法,鍛煉嚴謹學風的積極性。同時我們還利用課堂教學、講座、板報等形式,培養學生的技巧技能,並經常舉行學習經驗交流會,互相學習,逐步提離要求,使其產生樂學,做學習的主人。現在湧現出一大批學風嚴謹、學習得法、成績突出的同學。總之我們要把學風訓練持之以恒地抓下去。

由於我們注重了優化育人環境,始終把素質教育放在學校工作的首位,現已初見成效。良好學風的形成,學生各方麵素質普提高,多次受到上級表揚,深受社會的好評。

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教育必須由“應試教育”盡快轉移到“素質教育”的軌道上來,要全麵實施素質教育,特別是在農村中小學校,當前的重點是轉變我們的教育觀念。

在長期的傳統教育中,形成了許多不適應當今社會發展要求的陳舊觀念。諸如教好課就是好教師的教師觀,隻要考離分就是好學生的人才觀,“填鴨式”的課堂教學觀……等等。要轉變這些觀念,筆者認為關鍵的有以下幾個方麵。

一、人才觀的轉變

所謂人才,一般分為三個層次:一是具有優良的心理品質,非凡的創逄力和創造精神以及淵博知識的高級人才;二是熟練掌握某一方麵知識和技能的各種專業人才;三是有一定文化和實踐經驗的廣大普通勞動者。社會的發展對人才的需求是多層次的,各個層次的人才缺一不可。比如舉世矚目的三峽工程,既要有專家、學者,又要有秀的管理者、各種專業的技術員和廣大的技術工人和普通公民,可以說三峽工程是凝聚我們民族力量如跨世紀創舉,並非某一方麵人才所能為之。但是,傳統觀念使許多人一直認為隻有考上大學才是人才,在高分、大學、人才之間。因此,學校處處圍繞分數轉,分數又以考試科目為中心,出現了隻重視智育而忽視德育、美育的片麵教育,致使許多科目出現“教師棄教、學生厭學”的現象,這在廣大農村中小學尤為突出。

全麵實施素質教育,就是要把學生培養成全麵發展、各有所長的社會所需的各種類型的專門人才。據生理學家的研究,一個人如果某一方麵的智能減弱,而另一種智能就會加強。就象瞎子的聽覺、觸覺為什麼比一般人靈敏一樣。所以我們應積極創造條件,發展學生在哪一方麵有大的發展,積極培養他的特殊才能,使他們的智力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

二、評價觀念的轉變

教育的評價功能主要表現為甄選功能和發展功能。一直到現在,相當一部分學校還隻重視甄選功能,一切以考試分數作為評價學生和教師教學的標準。許多考學不考科目分數好象不重要了,這些課程也無足輕重了,而這些課程在培養學生的勞動技能、身體素質、審美素質、心理素質等方麵都起著其他學科無法替代的作用。所以,我們必須轉變觀念,注重評價的發展功能,建立學生自身、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家庭、學生與社會等組成的立體的、係統的、科學的、全麵的評價網絡,確保評價的有效性,激勵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提高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三、教師、教學觀的轉變

教師要從隻講好課的觀念中脫離出來,時時處處從學生的思想、心理品質、知識、能力、審美觀點等各方麵的協調發展,綜合提高教育素質,成為“全能型”、“開拓型”人才,不僅要成為合格的教師,而且要成為育人專家。

在教學過程中,尤其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放下架子,與學生交朋友,創設偷快、輕鬆的學習情境,與學生共同討論、研究、做實驗,把教學信息的傳輸方式由過去的單向傳遞變為與學生的多向交流,使學生不隻局限在教師與學生之間,而且要走出課堂,把課外活動、家庭、社會都聯係起來,形成多方位的信息傳遞網絡,徹底改變傳統的“填鴨式”、“滿堂灌式”的教學模式,將傳統的教師教、學生學轉變為師生共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