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圓”須以“規矩”

山東省廣饒縣小張鄉中心小學校長劉繼華

眾所周知,健全的法律法規對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進步該是何等重要,“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便形象地闡明了這個道理。我們每一個學校管理者都應當從中受到有益的啟迪。

實踐告訴我們,作為一校之長,但憑其自身的權威是很難把一個學校治理好的,他必須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規律製度。這套行之有效的規章製度就是成就“方圓”的“規矩”,有了它,學校才會在井然有序的環境中蓬勃發展,桃李芳菲。我鄉中學校從一個原先比較落後的單位,在短短幾年內一躍成為“山東省農村小學先進單位”正是得益於一套健全的、行之有效的規章製度。

學校是霞人聖地,校長的工作對象首先是知識豐富、感情豐沛的教師。這一大特色就注定要求學校管理者在建立規章製度的過程中必須考慮使其同時具備可行性、歸導性、激勵性和實效性。離開這四點,其規章製度就不可能成為“方圓”的“規矩”。那麼,怎樣才能做到上述四點的統一呢?

首先,要充分發揚民主。充分發揚民主是我們每個領導者團結群眾、依靠群眾的必須,也是我國的社會主義製度所決定的。教師既是教育教學工作的組織者,又是學校的主人翁,他們工作在'教學第一線,最了解學生,生活體驗最深刻。他們的呼聲最能反映客觀實在,往往是最值得信賴的。所以充分發揚民主作風,“谘諏善道,察納雅言”是製定學校規章製度的群眾基礎,是其“可行性”的必然前提。

二是實行集中製。集中有利於取精去粗,取真去偽,集中才能體現領導者的真正意圖。才能讓大政方針在規章製度中得以最大限度地貫徹。特別是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某些不良思潮不可避免地侵蝕著我們教師隊伍的思想陣地,難免生出這樣那樣的“意見”或“建議”,隻是一味民主,而沒有離度地集中,就是不負責任的表現,以此而產生的規律製度,絕無“歸導性”可言。“規矩”難以規矩“方圓”絕不方圓了。

富有激勵性的規章製度,從根本上說就是將競爭機製納入學校管理製度中。這就要求將教師的工作合理量化,有人說,教師的工作是很難象工人那樣,其工作質量較為直觀,衡量尺度容易製定。這種學法是淺薄的。目前,我市實行《績效工資製》,就引導各校成功地將教師工作進行了合理量化。譬如,將每個教師的工作量、由出勤率、備課質量、教學成績分別以積分的形式表現出來。優者獎,劣者罰,極大地調動了教師的工作積極性。自覺意相當濃厚。

具有可行性、歸導性、激勵性的規律製度必定是有效的,實效性便可顯而易見了。

建立健全的規律製度,就是等於畫方圓有了規矩,但並不是說,學校的工作就一定做得出色,還有一個具體實施的過程。隻有我們每一個學.校管理者以身示範,擯棄“刑不上大夫”的封建觀念,我們手中的“規矩”才能真成為成就“方圓”的工具,我們所從事的事業才能在濃厚的法製氛圍裏蓬勃發展。

學生是學校工作的主要對象,但學生要靠教師去管理。因此學校領導抓好教師隊伍的管理才突出了重點,隻有抓好了這個環節,才能順利完成學校的教育任務。

如何抓好教師隊伍的管理?《管理學》中談了很多,總的說來無非是兩個方麵:一是靠製度;二是做思想工作。我認為兩者是相輔相承的。―用製度來管理學校,有人從法製的角度來認識,叫以“法”治校。以“法”治校這是學校管理的重要手段,學校管理不可沒有製度。但對教師的管理更要側重於做思想工作,有人稱之為“情感化”、“人性化”或叫以“德”治校。

學校管理中的製度問題,就是要求學校一切活動,必須有章可循,按章辦事,以規章製度為依據,以行政措施為基礎,強調在製度麵前人人平等。這種管理,是以個人對規章製度和行政措施的絕對服從來保證學校整個機器的正常運轉。學校工作千頭萬緒,錯綜複雜,如果沒有一套切實可行的製度規章,用以指導和約束人的言行,規定用人處事的基本準則、就難以實行有效的管理。

學校對教師隊伍的管要有一定的規章製度,無規矩不成方圓。但究意如何才能發揮製度在管理中的有效作用?要使規章製度在管理過程中產生較大的效應,我認為製訂規章製度和實施規章製度時應注意兩個極為重要的原則:一是群眾性原則;二是平等性原則。賈徹了這兩個原則,製度才能在管理中發揮作用,才能以製度來調動廣大教師的積極性。建立製度不光是領導單方麵的需要,而且是學校工作和教職員工的工作、學習、生活共同的需要。因而製訂規律製度要堅持群眾路線,和教職工共同商量研究,或製訂出來的規章製度先交教職工討論,使大家有共識。這樣做的好處:一是可集中大家的智慧和經驗,避免主觀片麵,保證規章製度的合理性,可行性。二是發動教職工參加討論的過程也就是群眾自我教育的過程,當大家明確了製訂這些製度的目的,就會增強貫徹執行製度的自覺性和積極性。如果我們製訂的規章製度,不能為群眾所理解,又不能代表廣大群眾的意願,不能代表廣大群眾的利益,這樣的製度,廣大群眾是不會自覺遵守也就無法調動教職工的積極性,最終隻能是一紙空文。我曾見過這樣一位校長,他的資格較老,初調到一所學校工作,很重視製度的建設,幾乎每周有一項規章製度出台,一個學期下來各種規章製度近二十項,他設想用這些規章製度來治理學校,管理好教師隊伍。但結果相反這個學校教師的積極性並沒有調動起來,相反受到挫傷,領導與教師對立情緒很大,學校工作開展不好,教師說:“這位領導越卡教師,我們越不服氣”。誰也不理睬這些規章製度,誰也不會去執行這些規章製度。這位領導辛辛苦苦關上門草擬製度,但最終是一紙空文。這說明製度不是來自群眾,不為群眾所理解,也就不能成為群眾自覺行動,這樣的製度再多也是無用的。

此外,製訂規章製度要注意平等性原則。規律製度訂立不能光考慮如何來約束廣大教師同時要考慮約束領導,約束校長。規章製度一經製訂生效,領導和教師要共同遵守,做到製度麵前人人平等。隻有領導帶頭執行規章製度,製度才能在管理中發揮作用,才能保護群眾的積極性,才能受到群眾的歡迎。“自身不正,焉能正人”這是大家都明白的道理。但是目前現實生活中,也確有這樣的校長,製定這樣那樣的規律製度,用以約束教師,而自己置身於製度之外,可以不受製度的約束,自己帶頭踐踏製度,這樣的製度最終也是不起作用。

以製度來管理學校教師隊伍是約束型的管理。但是對教師隊伍的管理,光靠製度是不能持久的管好教師隊伍的,是不能充分調動教師的積極性的,因為製度的管理是被動的管理。要充分調動教師的積極性,發揮他們的創造性,我認為還要多做思想工作,在管理中注意情感化,或叫以“德”管理教師隊伍。

教育傳統觀念認為,教師的任務就是向學生傳授知識。在談到教師的素質時,涉及最多的是專業素質,但很少論及教師的智力素質。在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的今天,教師如何收到培養學生能力,發展學生智力的效益,這與提離教師的智力素質有著密切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