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的進步

我的一個朋友剛剛從緬甸經雲南返回北京。他帶給我下麵有趣的消息,那些狀況在雲南與英屬緬甸接壤的地方十分普遍,他說他有機會與在緬甸的中國人交流,了解到他們的一些情況。幾年來他一直在雲南工作,他以淵博的知識來寫這封信:

即使在雲南偏遠的西部,渴望改革和愛國之心的春風也被及那裏。省內鴉片絕跡堪稱一件奇跡。當地農民對於禁煙並不像一般反對者那樣惱怒。從一開始,煙農就明智地體察到,他們的官長迫切地希望禁煙,他們就放棄了罌粟種植,轉而耕種利潤少的農作物,主要是蕎麥和各種豆類,這些作物長勢良好。各地以更加現代化的方式訓練軍隊,軍人不再是過去那種衣衫不整的惡棍形象。過去他們曾身穿紅色外套,身上背著雨傘和煙槍,在雲南為外國旅行者作護衛。現在他們變得機智、敏捷,扛著新式毛瑟槍,並基本知道如何使用這種新武器。

教育

但省內最大、最好的變化是教育的普及。在大理和永昌,已開設了許多新式學堂,以新式方法教學。以前都是以肮髒的小屋當作教室,一群頭發蓬亂、衣衫不整的少年兒童,由一個工資微薄、戴眼鏡的小學教員帶領,用雜亂、嚇人的聲音背誦文言文。嗓音扯到最高,音調也不一致。現在,當你踏進寬敞、明亮的教室,可見桌椅擺放整齊,男童們靜靜地念著課文。僅僅在五年前,要是雲南有女童會認字,就為罕見之事,要是又會讀又會寫,則為神童。現在,每個城鎮都有一兩所女子學堂,校門口用中文寫著“女子小學堂”。每天早上,你都會遇見一群身穿深藍色長裙,梳著整齊發辮的女童去上學。隻有天足女童才允許上這類學堂。這是件敏感的事,政府官員仍決定保持。因為在雲南,纏足的習俗還未消除。原因有二:首先,山民中的婦女不纏足,這被漢人視為野蠻;另外,任何有一定社會地位的家庭都雇有一兩個奴婢,這是嚴格的風俗要求,為方便起見,奴婢應光腳做事。因此,如果雲南省內的母親堅持裹腳的習俗,主要是為了她的女兒們有別於家中女仆。

其他方麵的改革也正在著手進行。在較大的城鎮,通常設立了警察機構;天黑後街上點起了燈;正在研究建立效果良好的衛生設施。人民的福利待遇也得到重視。例如在永昌縣,官方推廣棉花種植,棉籽從印度、埃及和美國進口,並普遍提倡先進的種植方式。還有一個教授民眾編織草帽辮的學堂,其樣式堪與山東省的佳品媲美。在騰越,官員們正在熱心地推廣、鼓勵當地的絲織產業,他們從東三省引進蠶繭,並且成功地培育了本地產的以橡樹葉為食的野蠶繭。當然,雲南西部的繁榮,無論是現在還是將來都與緬甸有著緊密的聯係。因為雲南丘陵地帶的農民要求擁有穩定的市場以銷售他們多餘的產品,這是十分重要的。一條窄軌鐵路把緬甸境內的八莫和中國境內的騰越連接起來,這將極大地幫助雲南農民,使他們生意興隆,我敢說,從一開始就會獲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