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省的措施
下列與中國目前金融恐慌相關的,對中國一些省份財政狀況的描述,比通常情形要嚴重得多。這已為我們的情報部門剛剛發來的消息所進一步證實。此文是現在急劇的叛亂之前寫就的。(譯者注:此為編者按)
本報駐北京記者報道觀察家們同意這樣的觀點,當前中國最令人不安的狀況是家無隔夜糧,各省布政使司和度支部正麵臨著嚴重的財政問題。貿易繁榮,人民的物質財富比以前任何時期都多,正在開發新的致富資源,最顯著的是東三省的大豆。各地已經經營了各種生意,尤其是在城市開展了貿易。市場是如此的活躍與繁榮,這是前所未有的。但伴隨著這些繁榮的景象,政府仍然以原始的方式來管理財政,稅收製度不規範、反複無常,國家資金時常流失,國家日益感受到償還貸款的壓力。
1891年11月25日的一份說明列強情況的官方文件暗示:“隻有發出通知,說明已得到朝廷認可,外務部已與相關國家駐北京代表確定,省內才可簽訂貸款協定。”違反這一程序而簽訂的貸款協定是非法的。盡管朝廷最近重申這一通知,省內仍有多項借款,或是正在尋找借款的項目,絲毫無視通知的內容。毫不誇張地說,當前華東各省為了得到外國資金的援助,均與外國銀行簽訂了協議。各外國銀行之間競爭激烈,他們有巨資用以貸款,在許多協議中(當然我不是指基礎穩固的英國銀行,這些銀行做事是最謹慎的),輕率行事是其特點。中國人太易受到蠱惑而向他們借錢。中國人用借到的錢來彌補財政的不足,而不是用來做重建的工作。這樣的合作項目在增多。
最近廣東的危機
在廣東省,財政困難已經發展到對漢人疑懼的狀態。兩廣總督張鳴岐受省谘議局之請,報告了所借外債的執行情況。由於廣東與香港的緊密關係,英國貿易在其間有一種特殊的地位,但這並不能使財政危機得以解決。所幸總督是個足智多謀和精力充沛的人,他是中國官場中最年輕的總督。發生在他治下的財政危機,一是由於廢止政府發行的彩票股,失去了一部分財政收入,此事與打擊賭博的謠傳沒有關係;二是禁煙運動和最近簽署的禁煙協議,失去了一部分征收鴉片煙稅以及征收零售商稅款的收入;三是由於一年前廣東駐上海的銀行倒閉導致貿易糾紛;四是在革命黨起義、署理廣州將軍孚琦被刺後,軍費急劇增加。然而主要的危機是對大清銀行的一次特殊擠兌。人們被某個不負責任的煽動者所鼓動,目的是反對鐵路國有政策。朝廷下旨對國家鐵路幹線實行國有時,把粵漢鐵路廣東段作為私人築路沒有效率的例子,要把廣東段收歸國有。廣東省人經過多次會談,無數的會議,起草了幾百次章程和條例,來保衛省內利益,極力反對朝廷的權利。但實際的結果是,六年來省內鐵路隻修了60英裏。為了反對退款、奪回他們榨取錢財的機會,一場擠兌大清銀行廣州分行的行動就組織了起來。
廣州銀行謹慎行事,不慌不忙地向持票領銀的人支付現金,獲得了時間,很快從大清銀行上海分行運來了銀塊,造幣廠很快恢複了省內通行的二十大錢。總督采取有力的措施,警告任何人不得以打折方式兌現政府的紙幣。與此同時,與日、英、法、德等外國銀行訂立了短期借款合同,廣東省保證是得到朝廷認可的。眼前的危機消除了。
不可靠的官發紙幣
政府在發行紙幣時沒有采納現代西方的經驗,這是導致騷亂的主要原因。官發紙幣在日本印刷,很容易多印。沒人知道到底流通了多少,但政府相信,或不管怎樣,希望他們儲備的銀塊抵得上所發行的紙幣50%的數量。但這隻是臆測而已——無法知道。有可能已經無限製地印刷了紙幣,並且有可能每天都在進入流通領域。
在不久前中國的金融實踐中也出現了類似的現象。彼時廣東的紙幣無限製地在日本和上海印製,並毫無區分地在內地特別是長江沿岸的省份湖南、湖北發行,此事發生在張之洞任總督期間。在這博學的學者和不成熟的政治家督鄂期間,人們普遍認為,來到漢口的一些日本人身上帶了從日本購買的鈔票,花費比造幣的價格稍高一點。這種鈔票很易進入流通領域。國家儲備的能力被誇大了,國家在這方麵不清不楚地蒙受的損失比一時的損害要大得多。
1911年10月21日,星期六(6日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