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勢與劣勢
中國的新軍可追溯至1895年。在那場災難性的中日甲午戰爭後,袁世凱迅速建立起由5000名士兵組成的帶有實驗性質的軍隊。這一軍隊位於小站(兵營距天津一天的路程),以西式訓練。可以說,袁世凱是中國新軍的締造者。他告訴我們,中國軍隊若假以適當的訓練會產生怎樣的結果。袁世凱以一支勝任其事的、訓練良好的軍隊,代替了過去營養不良、衣破衫爛、抽鴉片煙的老式兵勇。他從華北農村良家子弟中征募兵員,並要求當地政府擔保。在他的管理之下,當兵成了一項榮譽,不再受人輕視。
1903年11月(譯者注:當為12月),清廷設立了練兵處,目的是要以統一高效率的標準改編中國軍隊,並完全重組。1906年4月16日,上諭要求10年內,在22個省練成36鎮,並在北京增加一鎮禁衛軍。1907年6月1日的一道上諭要求加速上述計劃,在1912年底全部練成。然而,依上諭規定的時間,這一計劃不可能實現。
1909年9月的一道上諭提高了全國軍人的地位,確定了軍人與文官之間相應的官階。廢除了文職高於武職的製度。依據這一新型的關係,正軍校相當於知縣,協統領相當於道台,正參領相當於按察使,其他依此類推。對於在中國旅行的英國軍官來說,這一變化至關重要。他們不必再抱怨他們在本國軍隊中的軍銜低於中國官階中不太重要的官銜了,例如以前一個上尉比一個縣官的位階要低。1909年7月15日的一道上諭宣布皇帝為海陸軍大元帥,進一步增強了軍隊的威望。
軍谘府
第二天,另一道上諭宣布建立軍谘處,並擴大其職能,其權限也根據1911年5月8日的一道上諭而擴大(譯者注:改稱軍谘府)。軍谘府現在獨立於陸軍部,受一位年輕、睿智的親王載濤的節製。載濤是攝政王的弟弟,在北京陸軍貴胄學堂學習過兩年,並去歐洲遊曆過。他的幾個下屬主要有:馮國璋將軍,他是首位駐日本公使的軍事隨員,後任陸軍貴胄學堂總辦,兩個協的統領。哈漢章,隨載濤出使過國外;良弼,滿人。後兩人均在日本留過學,被認為是新軍中受過最高教育的軍官。受過日本人訓練的軍官負責軍谘府六個部門的工作。在即將到來的秋操中,雙方的軍官都受到日本人的訓練。
陸軍部與日本的影響
當內閣討論軍事問題時,陸軍大臣可以參加。現任大臣是一位滿人,名叫蔭昌。他在德國和奧地利軍隊中受訓了幾年,兩次派為使德大臣,曾隨攝政王、醇親王赴德謝罪。他自然同情自己曾在那裏學習過的國家。另一方麵,他屬下的大部分軍官,由於本能及所受教育,明顯地傾向於日本。700多名在日本受訓的中國軍官在中國軍隊任職,現在還有80人正在日本學習。在華日本教師的數量大幅度減少。以前曾有60人,現在隻有7人——即一人在廣州,一人在武昌,5人在保定,其中2人年底前要回日本,尚無人補缺。有三或四名德國教官,但沒有英國的。實際上,所有的軍隊訓練與軍事學堂都掌握在日本留過學的中國人手中。軍隊以日本為師。日本的影響巨大。在日本受過教育的中國人以一種令人驚奇的程度學到了日本人的性格,特別是秘密活動。他們在中國繼續他們在日本學校的那種密切關係。他們通常在日本受過良好的教育,現在有一種說法,除非在日本留學,否則你無法在中國軍隊中有升遷的希望。現在軍官的任命是由受過“外國教育”的官員實施的。過去被提拔上來的高級軍官,是那些中國的文人或朝廷喜愛的人,缺乏軍事訓練。這一舊時的做法已經遭到摒棄。大約有30名軍官留學德國,另外30名留學法國,一或兩名在比利時,兩名在西點軍校(陳錦濤博士的兄弟和駐藏參讚大臣溫宗堯的侄子),但據我所知,沒有留學英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