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義範圍擴大/軍事與財政困難
如果攝政王知道了真實的事態,他肯定會徹夜不眠。但報告給他的消息仍是假的,消息說,袁世凱將即刻開赴前線;曆數朝廷方麵的節節勝利,各省均歸於平靜。
宜昌和長沙現在已和平光複,落入革命軍之手。長江流域的其他城市,如蘇州、杭州和南京幾乎是公開同情這場運動,單單等候命令實行光複。在蘇州如同在南京一樣,朝廷懷疑新軍對它不忠,新軍已被解除武裝,以舊時軍隊代之。
試圖去漢口
一個英國陸、海軍武官,一個俄國軍官和我得到鐵路通行證,於周三乘火車駛向南方,希望能到漢口。但當我們到達信陽站時,靠近河南南部邊界的蔭昌指揮部及其統轄的清軍不準我們繼續前行,因為政府不能保證外國人的安全。在信陽站,我們在私下裏了解到清軍在漢口附近遭到的厄運;薩鎮冰的海軍因為彈藥、煤和大米缺乏不得不駛往下遊。然而軍谘府交給我們一封有著虛假內容的官方電報,要我們報道叛亂者大敗並損失慘重。
赴援清軍
赴援清軍的先鋒部隊駐紮在廣水,此地距穿過綿延河南和湖北之間山巒的隧道南端40英裏,距漢口85英裏。到目前為止,鐵路運輸一直十分順暢,沿途所有的命令都能傳達得到,但各處明顯地同情革命黨。
全部赴援清軍由2萬名官兵組成,包括守衛鐵路的士兵。具體編製如下:第一鎮(滿人)的一個步兵標,負責保護黃河大橋和護衛蔭昌。蔭昌是個滿人,不為其漢人下屬軍官所信任;第二、四、六鎮的主體部分;河南混成協的一個步兵標,從中分出兩隊守衛福公司的礦區;山西一協中的一個營。72門不同型號的野戰炮——德國製,日本造和法國造,停放在信陽車站;42門山炮布置在廣水,其中24門布置在山下以守衛隧道口。先運送大炮,彈藥隨後跟上。但是很顯然,由於彈藥缺乏,將出現困難。軍紀良好,沒有對外國人不禮貌的行為。
普遍認為,政府麵臨的形勢十分嚴峻,因為不僅到處是對叛亂的恐懼,在赴援清軍的後方更是如此,而且還有其他危險,如彈藥不足,越來越多的起事,困窘的財政。財政問題非常嚴重,戶部得到旨意,除了軍事用途和支付外國貸款,不得支出任何款項。
同情造反者
與此同時,革命軍在漢口附近的勝利激勵了造反者,導致長江下遊不斷地出現起義。在鐵路上又走了四天,我的印象是:人們普遍同情革命黨,甚至朝廷的軍官講到革命軍領袖黎元洪時都充滿了敬意,說他是“一個好人,被他手下的士兵脅迫加入到造反行列”。我還感受到,朝廷將設法與革命黨講和,而不是繼續采取軍事行動。如果起義在其他省份出現,武力鎮壓是解決不了問題的。
1911年10月23日,星期一(22日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