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6章 中國的朝廷與危機(1 / 1)

準備退往熱河

對於這場運動,就是身居高位的人也表示支持。這場運動的目標是讓朝廷自願從北京退往熱河,這場運動正積蓄起愈來愈大的力量。由於預計到可能要撤走,朝廷任命錫良為熱河都統。錫良對朝廷一片忠心,1900年曾隨駕慈禧太後逃往西安。他還是袁世凱的熱心擁護者。他是蒙古人,東三省總督,受到普遍的尊敬。推動這一想法的人們敦促攝政王發布一道上諭,宣布他意識到形勢的變化,願意順從民意,同時退往熱河,等待人民的決定,以此來“挽回麵子”,避免無謂的流血犧牲。皇帝、攝政王、親王們和他們眾多的福晉、成群的太監可以回到其祖宗曾行使權力之地,他們的財產及其人身安全得到保證,所得到的優待費用與他們的身份相符。

那些希望逃往熱河的人向袁世凱提議,他應向攝政王暗示,他無法保證他們在北京的安全,既然反對滿人的人那麼多,為了順應人們對皇帝誠意和誠信的要求,建議朝廷撤往熱河。

臨時國會

由於意識到由朝廷下旨召集臨時國會並不現實,這一方案的提議者建議,召開表達國民意願的國會,成員由政府指定的代表組成,與正在上海召開會議的起義各省代表人數相當。應委托這一會議決定中國是成為一個聯邦共和國還是清王朝繼續存在,改為君主立憲製。召開會議的先決條件是:政府一方保證不借戰爭貸款;停止敵對,而且要停止戰爭準備;取消向南方派遣部隊的命令。

這一方案可能不可行,但許多明達之士相信可行。他們認為外國人將給予友好的建議,朝廷應實踐上述承諾,退往熱河,等待決定。在他們離京無人管理期間,把權力交給袁世凱和一位親王,也許是慶親王,代表攝政王執政。慶親王除了年邁和不值得嫉羨的名聲外,對朝廷影響甚大。他具備廣博的治理經驗,對袁世凱也不仇恨。

長江流域的敵對狀態

昨天,袁世凱正式對各公使館進行拜訪,不止一位公使表達了文明世界的希望,即停止繼續進行無謂的流血戰爭,並對漢口重新出現敵對狀態表示遺憾。不止一位公使對南京發生的屠殺及當革命軍攻入南京後難以避免的報複行徑表示憎惡。

在漢口,當敵對狀態有望停止時,清軍試圖以一次反擊占據有利地形,控製漢陽。革命軍被迫還擊以自衛。雙方均未占到優勢,但雙方的傷亡人數被大大地誇大了。

在南京,記者在北京得到的消息,江南提督張勳率5000巡防隊與江寧將軍鐵良率2000清軍,共同駐守南京,屠殺了造反的新軍和其中的革命黨軍官。張勳因其屠戮之功今日被授予黃馬褂以示嘉獎。這一消息引起了人們普遍的義憤。革命軍現在試圖攻取南京。他們肯定會得勝,還可確定的是,他們攻城後,將殺死滿兵。

雙方的敵對狀態如果這樣持續下去,外國就不可能給予中國政府以任何的財政支持。自從各省捐獻了土地稅,厘金暫時停止征繳,清廷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了。實際上,革命軍的財政狀況倒要好些。

1911年11月21日,星期二(20日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