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陸 南宋覆滅(1)(1 / 3)

伯顏伐宋

1273年(鹹淳九年)8月,忽必烈又派出伯顏率軍增援阿術。本來,忽必烈把伯顏和漢人史天澤同拜為中書左丞相,統領荊湖行省。史天澤深諳韜晦之策,又怕元軍號令不一,上表請示忽必烈應該專任伯顏,於是,忽必烈下詔以伯顏“領河南等路行中書省,所屬並聽節製”。陛辭時,忽必烈對伯顏道:“古之善取江南者,唯曹彬一人。汝不嗜殺,是吾曹彬也。”這位“不嗜殺”的伯顏,不僅率軍滅掉了南宋,也使血雨腥風籠罩了江南地區,終究沒有做成“曹彬”。

其實,占據襄陽後,忽必烈當時有休兵之意。阿爾哈雅進言:“荊、襄自古用武之地,漢水上流已為大元所有,順流長驅,必可平滅宋國。”阿術也上奏:“臣率軍略地攻城於江淮之間,觀宋兵戰鬥力已經大不如前。今若不取,是違天時也。”由此,忽必烈才下定決心,遣伯顏率十萬元軍主力大舉南下。

元帥伯顏軍事天分很高。1273年10月,元軍在襄陽會師後,他把元軍分為兩道:伯顏本人與阿術從襄陽入漢水濟江,命南宋降將呂文煥統水軍為先鋒;博羅懽從東道直趨揚州,以南宋降將劉整統騎兵為先鋒。所以,二道先鋒,皆是熟知地理地形的漢奸開路。伯顏又把自己統率的大軍分為三路:派唆都領一軍由棗陽趨司空山;派翟招討將一軍自老鴉山趨荊南;而伯顏與阿術兩人率一部主力統領張弘範等軍水陸並進,直抵郢州(今湖北鍾祥)。元軍勢盛,“旌旗延袤,前後數百裏”。

當時,屯兵郢州拒元的是宋將張世傑。郢州在漢水北,新郢城在漢水南,二城之勢,頗似襄陽與樊城。二城城牆皆以石砌,牢固堅實。同時,宋軍又在水中樹立木樁,遍亙鐵鎖,戰艦密布,兩岸弩炮林立,嚴陣以待。元軍襲城,自然不能得手,張弘範以同鄉之情出麵勸降,均被張世傑嚴詞拒絕。

正當元軍躊躇不前之際,倒是一個被元軍抓來充當苦役的漢人獻計:“宋軍江漢九郡的精銳部隊和防具,均集中在二郢之地,如果由水路進攻,騎兵不能護岸,很可能被宋軍打敗。不如舍郢州不取,先奪下流的黃家灣堡。此堡西麵有一大溝,南通藤湖,可從其中拖船入湖,再行三裏水路,即可使舟師入江。”呂文煥是剛剛投降的漢將,聽後覺得可行,而元朝諸將以勇武鬥勝為先,紛紛嚷道:“郢城乃咽喉要地,如不攻取,日後我大軍還歸,豈不成為心腹大患!”吵嚷多時,最後還是伯顏當機立斷道:“用兵緩急,我深知曉。大軍傾力而出,豈隻為爭一城一州之地!”他下令諸軍舍郢州不攻,順流而下,派一支軍隊直撲黃家灣堡,果然一戰即克。“諸軍破竹席地,蕩舟由藤湖入漢(江)”確實是一招好棋,倘若元軍在郢州堅城下持久消耗,師老兵疲,難保不會成為第二個襄陽。

伯顏行軍有法,大軍開拔,他僅與阿術率百餘騎殿後,而暗中卻埋伏了大隊人馬。南宋郢州副都統趙文義不知有詐,親率精騎二千追擊,殊不料卻反遭埋伏好的元軍迎擊。力戰多時,宋軍被殺五百餘人,趙文義在交戰中也被擒,為伯顏親手所殺。

元軍繞過郢州後,於10月22日進至沙洋堡。伯顏遣斷事官楊仁風去招降,宋守將不肯與之對話,又遣一降將持黃榜和檄文,帶上趙文義人頭入城招降。宋守將王虎臣、王大用斬使焚黃榜,堅壁不降。時宋裨將傅益帶水軍十七人乘船降元,繼而又有七艘戰船降元,王虎臣將欲降而未及者全部處死。相持至日暮,伯顏命新軍萬戶忙兀台架設巨炮十二座,準備攻城。23日,伯顏命參知政事呂文煥至城下招諭,又被拒絕,於是伯顏下令諸軍發起強攻。由於元軍登城力攻,奪其旗幟、弓矢、衣甲,漢奸鞏信又率勇士五十人,縱火焚寨,宋軍大亂。夜間北風大起,伯顏命炮水手元帥張榮等人順風發“金汁炮”(即一種使用火藥彈的拋石機),焚其廬舍,煙焰燎天,城中房舍幾盡,沙洋堡被攻破。守將王虎臣、王大用等人被忙兀台俘獲,其餘全部被屠。沙洋堡南五裏為新城,由善於守城頗得人心的京湖製置帳前都統邊居誼戍守。

接著,元軍立刻南行五裏,直殺新城。呂文煥一馬當先,派元兵把上萬血淋淋人頭堆在城堡前,遣人向宋朝守將邊居誼喊降。邊居誼表示:“我想和呂參政(呂文煥)麵談。”呂文煥以為邊將軍要向自己投降,興奮得馳馬奔至壘下,結果伏弩齊發,呂文煥身中三箭墜馬,幾乎狗命嗚呼。其實邊居誼在元軍未到之前,早已抱定必死決心,正如其絕命詩所雲:

孤城高倚漢江秋,血戰三年死未休。

鐵石肝腸忠義膽,精靈常向峴山留。

但是,呂文煥堆人頭的心理戰術確實毒辣,不少宋軍將校紛紛縋城降元。邊居誼一麵攔截逃跑兵士,一麵指揮守城。

氣急敗壞之下,呂文煥指揮元兵攻城,邊居誼親臨城頭指揮作戰,但終因寡不敵眾,元兵蟻附登城,新城堡被攻陷。見新城堡已破,最後邊居誼拔劍在手,仰望蒼天,高呼“邊居誼寧死不降”。說完,劍刃一橫,熱血飛濺,自殺未死,他又用最後一點力氣赴火自焚。其屬下三千餘人力戰至最後一刻,皆為國殉難。伯顏聞知後,為邊居誼英勇所動,親至邊將軍被燒焦的屍體前瞻仰。可見,忠臣義士,連敵酋也不得不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