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 序曲——長征(1 / 2)

遵義是中國革命的紅色名城,也是一座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它北倚大婁山,南鄰烏江,地處川黔要衝,是黔北的交通樞紐。1935年初,革命的曙光在遵義出現。

1934年12月12日,長征途中的中央部分領導人在通道召開緊急會議,毛澤東大膽提議,轉兵在即;黎平會議,毛澤東挑戰最高“三人團”,西進貴州;猴場會議,毛澤東力主強渡烏江,劍指遵義;紅軍生死存亡之時,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義召開會議。大革命失敗後,中國共產黨走上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道路,領導了大小數次武裝起義,先後在農村建立了大小十幾塊革命根據地,創建了中國工農紅軍,連續打破了國民黨軍隊的數次“圍剿”。到1931年初,中央紅軍已發展到10萬人,全國紅軍共30萬人。但是,隨著革命形勢的好轉,黨內的“左”傾情緒也逐漸發展起來。1931年間召開的中共六屆四中全會,在共產國際及其代表米夫的扶持下,以王明為代表的“左”傾冒險主義在黨中央占據了領導地位,並進而向全國各根據地推廣,使黨、紅軍和革命根據地遭到嚴重損失。

1933年9月,蔣介石調集100萬大軍發動對革命根據地的第五次軍事“圍剿”,其中以50萬大軍進攻中央革命根據地,企圖徹底消滅紅軍。這時,中共臨時中央已由上海遷到中央蘇區首府瑞金,毛澤東的正確領導被排斥,中央紅軍麵臨著五次反“圍剿”的失敗。其間,1934年5月,中共中央書記處會議決定,由中共中央總負責人博古,共產國際派來的軍事顧問李德和中革軍委副主席、紅軍總政委周恩來組成“三人團”,負責處理一切,秘密主持策劃戰略轉移。

博古,原名秦邦憲,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第二年到蘇聯留學。“博古”與俄語“上帝”的發音相同,能為自己取這樣一個名字,可見博古的“膽子”不小。

說到博古,就不得不提到一個與他關係密切的人——王明。

王明曾就讀於莫斯科中山大學,與博古是同學。兩人是非常要好的朋友,有著同樣的理想和目標,在觀點上也常常達成一致。在六屆四中全會後,王明擔任中共中央領導職務後不久,即赴莫斯科擔任了中共中央駐共產國際代表團團長。在他的舉薦下,博古一路青雲直上,以25歲的年齡,負責上海臨時中央的領導工作,成為中國共產黨的最高領導人。

那麼,李德又是誰呢?

李德,這個名字乍一聽沒有什麼特別,但這個人卻值得關注。因為德國人奧托·布勞恩,正是“李德”。他早年加入德國共產黨,後來在蘇聯伏龍芝軍事學院學習。1932年春被共產國際執委會派往中國。他是在當年秋天到達上海的,在共產國際執委會(駐上海)遠東局工作。由於共產國際駐華軍事代表兼中共中央總軍事顧問曼弗雷德·施特恩遲遲未到上海,所以“從第一天起”,奧托·布勞恩“就不得不作出軍事上的判斷和建議”,開始參與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指導。

1933年初,中共臨時中央從上海遷往中央根據地。同年9月,他以中共中央軍事顧問的身份來到瑞金,並開始啟用他的中文名字——李德。作為一名外國的軍事顧問,李德被列入了最高“三人團”的名單之中。究竟李德的能力如何?反“圍剿”的戰鬥將是個不小的考驗。

文質彬彬的博古熟讀馬列主義作品,在領兵打仗上卻是個“新手”。此時,蔣介石的大軍壓境,趕快找一個指揮作戰的幫手,著實讓博古費了腦筋。想來想去,共產國際派來的軍事顧問李德是個不錯的人選。

“洋人”李德受到了重用,這下他的發言權可漲了不少。在討論作戰計劃時,為了施展自己的才華,李德恨不得把自己在軍事學院學到的知識一股腦兒全搬出來。他嘰裏咕嚕地說著一大堆俄文,忙壞了身旁的翻譯。

看著振振有詞的李德,博古對自己的選擇暗自竊喜。但是,李德的身份是顧問,沒有發號施令的權力。此後,博古便開始了“一切行動聽指揮”。聽誰指揮?當然是李德。

其實,在前幾次反“圍剿”的戰鬥中,紅軍已積累了不少經驗,但是這位“洋人”顧問剛上任,也不顧兩軍力量的懸殊,提議和蔣介石的軍隊來個“硬碰硬”。炮火聲一響,紅軍的土槍、土炮明顯地敗下陣來。蔣介石的軍隊裝備精良,與他正麵交鋒肯定是吃虧的。反“圍剿”本來就是被動之舉,再加上李德錯誤的指揮,紅軍在第五次反“圍剿”的戰鬥中死傷慘重,根據地的範圍也日趨縮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