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場上的失敗,令最高“三人團”的威信受到了質疑。年輕氣盛的博古臉上沒了光,一時無言以對。都說“新官上任三把火”,李德的第一把火就被老蔣給澆滅了。反“圍剿”作戰的連連失利,致使紅軍被迫退出中央蘇區,踏上了悲壯的戰略轉移路程。
1934年10月10日,除了留守的紅二十四師和十多個獨立團等共1.6萬餘人,在項英、陳毅等領導下堅持鬥爭外,中央紅軍五個軍團及中央軍委機關共8.6萬餘人從江西瑞金出發,踏上了戰略轉移的征程,開始了著名的長征之路。
紅軍就要離開熟悉的根據地了,戰士們不免有些依依不舍。他們與當地的百姓已經產生了深厚的情誼。村子裏無論老人小孩,都出來為紅軍送行。大家自發地唱起歌:“送紅軍到江邊,穿呀穿梭忙。紅軍啊,紅軍!革命成功早回鄉……”歌聲中,戰士們紅了眼眶,老百姓目送紅軍至遠方。
長征最開始的目標是挺進湘西,與第二、第六軍團會合。轉移部隊,這個舉措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一支近九萬人的隊伍,浩浩蕩蕩地出發了。戰士們背上背著、手上拿著、肩上扛著,帶上所有的物資向前行進。
紅軍沒走多久,就遇到了蔣介石布下的重重封鎖線。蔣介石宣稱:如果能活捉朱德和毛澤東,獎賞10萬元大洋。如果能活捉彭德懷等將領,獎賞1萬元大洋。後來,活捉朱德和毛澤東的賞額又升至25萬元大洋,這可是一筆數目可觀的錢啊!簡直是天文數字。毛澤東得知這個消息後,非但沒有害怕,還開玩笑說:“這樣一來,我的存款豈不是有幾十萬大洋嘛!”
英勇的紅軍經過幾輪艱難地奮戰,相繼突破了國民黨軍的三道防線,可惜,還是沒能阻止接下來的慘劇發生。
當紅軍前進到湘江邊時,蔣介石早已在湘江岸邊設下了層層防線。博古和李德無計可施,便匆忙下令:“與蔣家軍決一死戰。”
官兵們抱著視死如歸的信念,征戰在湘江。如詩如畫的江南美景,被血雨腥風的景象掩蓋住了。年輕的士兵們一個個衝鋒陷陣,不斷地阻擊敵人。
湘江戰役是中央紅軍突圍以來最壯烈、最關鍵的一仗。紅軍與優勢之敵苦戰,終於撕開了敵重兵設防的封鎖線,粉碎了蔣介石圍殲紅軍於湘江以東的企圖。然而,紅軍雖然突破了第四道封鎖線,但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渡過湘江後,中央紅軍和軍委兩縱隊,已由出發時的8.6萬人銳減到不足3萬餘人。
湘江之戰,帶給紅軍的是無法抹去的痛。錯誤的指揮是致使戰鬥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從此,最高“三人團”的指揮能力遭到了質疑,威信也一落千丈。
麵對連連挫敗的事實,博古從無視敵人的目光中脫逃出來,再也不敢輕舉妄動。
俗話說“外來的和尚會念經”,李德這個“紙上談兵”的外國顧問,也變得啞口無言了。作為最高“三人團”的成員之一,周恩來主要負責監督戰略計劃的實施和進程。此刻,他也陷入了深深地自責中。
此時,毛澤東在哪裏呢?
毛澤東就在紅軍的隊伍中,他正在為紅軍的失敗感到心痛,也正在為失去的戰友默哀。
其實,自從紅軍開始長征,毛澤東就始終關心著紅軍的未來走向。他帶著滿身病痛,認真研究敵我雙方的情況和動態。紅軍第一次衝破蔣介石布下的封鎖線後,毛澤東建議隊伍不要渡過瀟水,應該重新回到最初的革命根據地。這樣既殺了個回馬槍,又能很好地保存戰鬥實力。可惜,當時的博古和李德正興衝衝地謀劃著與蔣介石的“大戰”,根本無暇聽取毛澤東的意見。在湘江戰鬥之前,毛澤東兩次提議說紅軍應該改變行進方向。但是,毛澤東始終被孤立,正確的觀點無情地被博古等人當做了耳旁風。
結果如何?博古等人的一意孤行,換來的卻是湘江戰役的慘痛教訓。
第五次反“圍剿”和湘江戰役的失敗,給最高“三人團”帶來了巨大的衝擊。作為總負責的博古,一下子像丟了魂魄一樣,軍隊領導人應有的才能和膽識在他身上已全然不見蹤影。
在這種情況下,部隊明顯地滋長起懷疑、不滿和要求改換領導的情緒。一些曾經支持過“左”傾錯誤的領導人,也在血的教訓麵前逐步改變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