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節 開辟新生路——通道會議(1 / 3)

1934年12月11日,紅軍隊伍來到了位於湖南省西南部的通道縣城。

通道縣地處湘、黔、桂三省的交界點,是通往兩廣地區既方便又快捷的要道。在這裏,紅軍戰士們得到了短暫休整的機會;在這裏,中央紅軍需要及時總結失敗的原因,需要確定今後的路該怎麼走,仗該如何打……

進入通道縣城的第二天,天空一片陰沉,寒冷的空氣籠罩著大地。中革軍委臨時決定在這裏召開緊急會議,與會者是博古、周恩來、張聞天、毛澤東、王稼祥和李德六人。會議著重討論紅軍戰略轉移的前進方向問題。

六位領導人當中,各有各的經曆,各有各的想法,紅軍的前程就掌握在他們的手中。那麼,六個人能否達成共識呢?

在這之前,博古和李德都受到過蘇聯教育的熏陶,在那樣的大環境下,他們的思想也非常相似,可說早就站在了同一戰線。再加上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舉措,他們更是一條船上的人,誰也脫不了幹係。

當時,毛澤東已經被免除中華蘇維埃中央政府人民委員會主席的職務,接替這個職位的人是張聞天。

在紅軍隊伍中,張聞天可以稱得上是一位“學者型”的人物。1925年入黨,之前曾經留學日本、蘇聯和美國,在語言、思想等方麵都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起初,張聞天對毛澤東並不了解,也隻是聽說過名字而已。1931年,在蘇聯工作學習了將近七年的張聞天返回國內,在上海負責臨時中央政府的工作。之後,他進一步認識了毛澤東。

1933年初,張聞天隨中央機關從上海遷入中央蘇區,他在撰寫《區鄉蘇維埃怎樣工作》一書時,毛澤東與其通力合作,並於1934年4月共同出版了此書。在著書的過程中,張聞天發現,毛澤東並不像博古形容的那樣保守、沒有遠見,而是具有敏銳的觀察力和縝密的思考力。

在張聞天眼中,毛澤東是一個睿智、謙遜、充滿豪氣的人。在毛澤東身上,張聞天感受到了一個非凡領導人的氣質。同樣,毛澤東也把張聞天當作是自己的知己,一個值得信賴的朋友。

毛澤東很慶幸能夠和張聞天成為友人。當然,毛澤東的感召力還不僅如此,最高“三人團”中的周恩來,後來也成為了他最誠摯的夥伴。

周恩來出生在江蘇淮安,有著一副英俊的麵容,可謂是一表人才。1910年,年僅3歲的周恩來就隨伯父來到了東北。從鐵嶺銀崗書院,到天津南開學校,周恩來始終是一個品學兼優的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周恩來也為自己定下了目標,要“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後來,周恩來又先後到日本、法國和德國留學。在旅歐的中國學生和工人中宣傳馬克思主義,發起組織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1922年轉入中國共產黨,並參加中國旅歐支部的領導工作,對早期的建黨、建團工作起了重大作用。

當時,周恩來與張聞天、王稼祥的情況有所不同,他在中央最高“三人團”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在軍事方麵,麵對蔣介石的第五次“圍剿”,周恩來曾向李德提出過不同的意見。周恩來認為,作戰方案應該以適應中國國情,以中國軍隊的實際情況為基礎,避免與敵軍打陣地戰。對李德提出的“將隊伍兵分幾路,從不同地方夾擊敵人的做法”,周恩來並不讚同。他認為應該把兵力集中起來,朝著相同的方向,先形成一個大的火力點。然後,在其他方向部署少量兵力,把敵人有效地牽製住。這樣一來,紅軍就可以彌補裝備差、彈藥不足的缺點,將劣勢轉為優勢。

周恩來提出的方案不但可以有力地阻擊敵人,還可以用機動部隊占領獲勝的先機。不可否認,這一點正與毛澤東的想法不謀而合。但倔強的李德卻固執己見。他沒有聽取周恩來的建議,而是執意把軍隊全部打散,幻想著能夠把敵人全部消滅。

慘烈的失敗,讓所有人感到悲痛,周恩來也不例外。但是他沒有立刻跳出來指責任何人,沒有像博古那樣自暴自棄,也沒有像李德一樣裝作無辜,而是始終堅持以大局為重。

在周恩來心裏,如何挽救這隻龐大的隊伍,如何挽救苦難中的人民才是真正要做的事情。他沒有把壓力強加到戰士們身上,而是陷入了沉思。周恩來越發覺得,自己在思想、政治方麵與博古等人有很多不同之處,所以他決定不再選擇妥協,而是堅守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