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秀英,瑞金葉坪人,1910年生於貧苦農民家,6歲給人當童養媳。1930年10月,紅軍來到瑞金,她毅然參加紅軍,1932年入黨,擔任興國縣婦女主任,後調江西省委婦女部當幹事。中央紅軍開始長征時,危秀英是為數不多的女紅軍之一。
在長征路上,危秀英流下的汗水不比男戰士們少。她是抬擔架最多、救人最多的一個女紅軍。在貴州境內,有一次危秀英碰到鄧發的愛人陳慧清,她因為懷有身孕,不能走路,坐了幾天擔架。這一天擔架擱在路旁,抬擔架的隻剩下一個人,無法抬走。危秀英當時還不認識陳慧清,見此情景,便問一旁的警衛員擔架是用來抬誰的,警衛員回答:“是鄧發的愛人。”危秀英焦急地說:“那為什麼不抬她走?敵人快追上來了!”
警衛員滿臉愁容:“我一個人無法抬啊!”
眼看大著肚子的陳慧清,危秀英二話不說,抬起擔架的一頭,示意警衛員與她一起抬。山路崎嶇,後有追兵。在這種情況下,危秀英和警衛員堅持抬著陳慧清翻過了兩座山,通過了敵人的封鎖線,最終平安到達目的地,脫離了危險。
紅軍過烏江時,幹部休養連的幾副擔架上了浮橋,到達對岸。可是,對岸渡口的台階又高又陡,擔架上不去,堵住了道路。踏上浮橋的人越來越多,人與人之間的間隔已不到1米了,超過了浮橋負載的限度,浮橋失去了平衡,沉落進江水裏去了,橋上的木板、門板浮了起來。
正要上橋的董必武,見此情形十分焦急,大聲喊道:“同誌們,快退,快退!”隨著他的喊聲,從浮橋上退回來一些人,減輕了負荷,橋麵又懸浮起來,可以順利前進了。
對岸的擔架仍然堵塞著通道。危秀英急了,她衝了上去,兩手舉起擔架杠,抬高了擔架的高度。擔架能上台階了。個子矮小的她,用自己的使不完的力氣,將一副副擔架送上了渡口台階。道路疏通了,紅軍渡河的速度加快了,危秀英露出自豪的笑容。憑著這股爽朗勁兒,危秀英一隨雖著紅軍大部隊進入了遵義城。
紅軍第一次進遵義城,王家烈的店鋪、財產就被沒收,並分給了老百姓。他的家人也被看管起來。但突然有一天,紅軍得到情報:王家烈的老婆要帶槍逃跑。向上級領導彙報完以後,危秀英和另外幾名女戰士便火速趕到了王家大院。
王家大院,是一座老宅,占地麵積相當大。女戰士們小心翼翼地走進大院時,王家烈的老婆已經不見了,很可能是從房中的暗道逃走的。於是,大家開始對王家大宅展開搜查。
院子已被搜遍了,卻沒有發現可疑之處。當時,危秀英走進的正好就是設置地道進口的屋子。由於屋裏的光線太暗,她並沒有看見設在牆角的黑洞洞的地道口。巧合的是,由於沒有看清,她竟兩腳踩空,“撲通”一聲跌入了地道內。
幾米深的洞,又沒任何防備,這一摔可不輕,當時危秀英就暈了過去。
此時,大家都在忙於檢查屋內,並沒有發覺危秀英已經失蹤。
過了一會兒,危秀英慢慢蘇醒過來,環顧四周,頓時感到幾分恐慌。她不禁想起剛進遵義那天,戰友鍾月林就差一點兒看不到遵義城裏這紅火熱鬧的革命運動場麵。當時鍾月林臉色慘白,有氣無力地躺倒在鋪板上的時候,危秀英還以為她生病了。但很快她就明白過來,鍾月林頭不熱,肚子不痛,怎麼會生病呢?是因為幾天前幹糧就已吃完,又沒來得及補充而餓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