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二節 遵義製造:“紅軍幣”(1 / 2)

1935年1月7日,紅軍智取遵義城。8日,中央軍委發出《關於軍委縱隊9日進駐遵義並以縱隊司令員劉伯承兼遵義警備區司令電》,同時任命陳雲為警備區司令部政委。9日,紅軍在遵義城舉行隆重的入城儀式。遵義城內工、農、學、商各界人土手執紅旗從四麵八方湧向南門關豐樂橋迎候紅軍進城。12日,遵義縣革命委員會成立大會在遵義老城隆重召開,近萬群眾參加大會。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在遵義城舉行。19日,紅軍離開遵義,移師北上。由此可見,紅軍駐守遵義長達12天,這是紅軍長征以來在一個城市駐守時間最長的一次,也是紅軍整個長征期間在一個城市駐守最久的一次。這就給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家銀行在遵義發行貨幣,提供了較為充裕的時間與安定的空間。而紅軍在此間嚴格執行的鐵的紀律、公買公賣的行動,博得廣大群眾的信任與擁護,又為貨幣的發行爭取了民心。

遵義縣革命委員會以軍委幹部團軍需處主任羅梓銘為主席,下設人民武裝、肅反、土地、財政、勞動、文化等六個人民委員會,分別以紅軍幹部丁柏霖、周興、朱開銓、毛澤民、陳雲州和地方幹部任移擔任上述各人民委員會的主任委員。每個人民委員會設委員三至九人,整個遵義縣革命委員會有委員25人。另外,各人民委員會根據工作需要,另設幹事若幹名。其時的委員、幹事都沒有薪水,隻管夥食,另加一人一塊錢的鞋襪費。

人民武裝委員會有60多支短槍,一個排的長槍,除在遵義街上武裝巡邏,還安排了必要的崗哨,以對付公開的和隱蔽的敵人,維護革命秩序。“當時的秩序搞得挺好,一切都很井然,也不擁擠,跟中央蘇區的秩序差不多。”

人民肅反委員會負責偵察潛伏的反革命分子,抓了軍閥王家烈派到遵義潛伏在商人中的幾個反革命分子,其餘的反革命分子聞風而逃。直到遵義縣革命委員會的40多人全部撤出為止的十天間,遵義城沒有發生過任何反革命的暴亂事件和擾亂社會治安的事件。

文化人民委員會主要任務是搞宣傳,宣傳紅軍有嚴明的紀律,公買公賣,不拉夫抓丁;宣傳紅軍抗日救國,打土豪分田地等等。二十幾歲的任移直爽、潑辣,他發動了很多同學參加宣傳工作,影響很大。“後來,在遵義縣革命委員會裏,就有40多個學生參加了紅軍,跟紅軍北上了。”

顯而易見,遵義縣革命委員會的上述業績,給國家銀行在遵義發行貨幣造成了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和社會心理。如果沒有這些條件,要在黨的群眾基礎相當薄弱的遵義發行貨幣,根本無從談起。

遵義縣革命委員會還從多方籌集物資,以作為貨幣發行的後盾,為國家銀行在遵義發行貨幣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和信用保證。

土地人民委員會的主要任務是保障駐守遵義的機關、部隊及遵義附近的部隊有足夠的糧食,盡量好的給養。同時,還要打土豪,查收國民黨官僚資本。在遵義城,就沒收了國民黨的三四個糧倉的穀子。這些糧食、財物,除了散發給群眾外,還上繳中央沒收征發委員會,充實國庫。

毛澤民親自領導的財政人民委員會,承擔了大量籌款、收集物資、進行公買公賣的任務。他們查收了國民黨官僚及反革命分子的財產,查收了王家烈的煙館、鹽行,得到一大批煙土和食鹽等,為貨幣的發行、回籠提供了充足的物資及硬通貨,從而能讓群眾放心接受、使用國幣。

當年遵義城的經濟、社會狀態,為國家銀行在遵義發行貨幣提供了較為相宜的市場條件。遵義是貴州省內僅次於貴陽的第二大城市,向為黔北首府,各種土產集散地,漢、苗、黎各族商旅雲集之所,市麵十分繁華。既有新城,又有老城,一條河流穿越其間,是紅軍長征以來所經過的第一座繁華的中等城市。盡管它曾因為反動政府、反動軍隊的欺騙宣傳,給紅軍先頭部隊以“老百姓跑的跑,藏的藏,所剩無幾,店鋪都關了門,滿街垃圾,一片蕭條淒涼”的印象。紅軍大部隊進城時,群眾已發動起來,“各種商店都已開門營業,百貨日用品、食品到處都是,街上行人也很多,有趕‘街市’的,有看熱鬧的,有做宣傳的,還有高聲叫賣麻糖的。”

另一方麵,當年遵義作為國民黨政府的一個行署,管轄十來縣,自是軍閥、官僚、地主、奸商相互勾結的地方,貴州軍閥王家烈便在這裏稱雄一方。他在遵義開有煙館、鹽行,囤積了價值幾十萬元的食鹽和大量煙土。當地缺鹽,他一手操縱市場,以昂貴的價格出售。其時豬肉才兩角錢一斤,鹽巴倒要四角一斤。許多老百姓因為買不起鹽而患大脖子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