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PK陳相
滕文公還是太子的時候,就非常仰慕孟子的賢明。他有一次出使楚國的時候,就專程繞道去宋國拜會孟子,孟子向滕文公大談堯舜之道,並說滕國雖然是個小國但一樣可以治好。滕定公死後,滕文公又向孟子谘詢守孝之禮;即位後又向孟子請教治國的問題,孟子又大談了一番民本思想,順便還講了一番井田製的道理(有說法井田製很可能不存在,不過是孟子的政治藍圖)。滕文公用孟子的仁政,倒也吸引了一些人才前來,比如農家的代表人物許行等,許行又吸引了陳相和陳辛兄弟前來投奔,而之前這兩個人是跟著宋國的儒者陳良學習的。但是根據農家的觀點,國君是要和百姓一起種田的,那麼滕國有糧倉實在是罪大惡極,因為滕文公自己遊手好閑,白吃老百姓的糧食。當然孟子對此不同意,所以孟子和陳相就吵了起來。
孟子:“老許自己種田才吃飯嗎?”
陳相:“是的。”
孟:“老許自己織布才穿衣嗎?”
陳:“隻穿粗布衣。”
孟:“老許戴帽子嗎?”
陳:“戴!”
孟:“戴什麼樣的帽子?”
陳:“白絲綢帽。”
孟:“親手織的?”
陳:“用糧食換的。”
孟:“為什麼不親手織?”
陳:“因為妨礙種田大業。”
孟:“老許用鍋子煮飯,用鋤頭耕地嗎?”
陳:“是的。”
孟:“親自製作的?”
陳:“不是!用糧食交換的。”
孟:“用糧食交換鍋子鋤頭可以,人家用鍋子鋤頭交換糧食就不行?老許為什麼不自己全部製作了呢?”
陳:“大家都有分工,不可能既種田又打鐵吧!”
孟:“那治理天下的人又要既種田又行政嗎?大官有大官的事做,小民有小民的事做。一個人的生活資料本來就需要各種產品才齊備,那是不是要國君帶領大家什麼都做一遍?所以說,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啊!禹在外治水八年,三次經過自己的家門都沒進屋,你讓他種田,他能?後稷讓百姓學會種田,但吃飽了缺乏教養和禽獸又有什麼區別?所以舜讓契擔任司徒負責教育,聖人擔憂這事都來不及,還有空種莊稼?堯因為得不到舜這樣的人才發愁,舜因為得不到禹這樣的人才發愁,為種田發愁的人是農夫,堯舜治理天下難道沒有盡心盡力?”一連串地說了n個反問句後,孟老夫子內心憋著說的終於一股腦拋出來了:
“我隻聽說中原用教化改變蠻夷的風俗,沒聽說中原被蠻夷改變。你前師父陳良,雖然是楚國人,但是卻到中原學習儒家之道。你們兩兄弟,跟師父學了幾十年,師父一死居然就做了漢奸。當年孔老夫子去世,門徒可是哭著守墓三年才回家,子貢前輩又單獨守墓三年。子夏等前輩還因為有若長得像孔子,想用侍奉孔子的禮節對待他。現在老許這個南方蠻子,怪腔怪調的人,卻指責先輩聖王的學說;這種人正是周公要打倒的對象,你卻要向他看齊,真是越學越差啊!”
陳相被損成這樣,隻好也拋出底牌,說:“聽從許先生的學說,會讓市場上市無二價,童叟無欺,因為所有的棉布、麻線、五穀、鞋子都做得大小相同、價錢一樣。”孟子馬上又反駁了:“各種東西質量規格都一樣,你們要把價格拉平,這不是擾亂市場嗎?粗糙的鞋和精致的鞋都賣同樣的價錢?聽從老許的學說,大家不但不會童叟無欺,反而會聯合起來弄虛作假,那麼又怎麼能治好國家呢?”陳相終於被說得閉嘴了。總之,在滕文公時代,任人唯賢,可以說是滕國的一個小黃金時代,但是儒家思想在亂世終究不是良策。大概在前296年,因為一個瘋狂的鄰居,滕國曆史終於畫上了句號。這個鄰居就是從春秋以來一直對滕國虎視眈眈的宋國,國君是宋康王。
宋康王是什麼樣的一個人呢?據說前329年,宋康王以武力驅逐哥哥宋剔成君,篡位為君。據說他“麵有神光,力能屈伸鐵鉤”,是個勇猛的男子。他似乎對生理學特別感興趣,據說他剖開過老婦的背,並鑿開了冬天過河人的腳骨,來觀察生理構造和正常人有什麼區別。對待國人尚且如此殘暴,對待外國則更是囂張至極。宋國從微子開始一直是公爵國,他居然稱王,而且還東邊攻打齊國、南邊攻打楚國、西邊攻打魏國,因為窮兵黷武的原因,他在對齊、楚、魏等大國的戰爭中居然連戰連勝,文公中興後的滕國也於此時被宋康王所滅。當然宋康王自己的下場也不好,十年後,他遭到齊、楚、魏三國的合攻,宋康王出奔,宋國滅亡。之後滕地被齊國占領,所以後來也有“齊滅滕”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