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中南古國(7)(1 / 3)

共工有個大臣叫作相柳,據說他長著九頭蛇身,所過之處就會變為寸草不生的沼澤。大禹殺死相柳,想用土壤來填平沼澤。但是這沼澤深不見底,土壤全部塌下去了。於是大禹隻好把這些沼澤開辟為池塘,在附近修建神壇來鎮壓妖魔。當然,這些記載我們都隻能當作神話記載,背後所反映的是我們的先人與大自然鬥爭的曆史。此後共國的事跡一直沒有記載(甲骨文的“龔”可能是共國),一直到西周末年,共國出了個充滿爭議的人物——共伯和。這個共伯和為什麼充滿爭議呢?我們知道在夏商周斷代工程以前,中國曆史有確切的紀年是前841年,這還要歸功於太史公的《十二諸侯年表》。這個前841年比較特殊,原來在這年周厲王被“國人暴動”所驅逐,接下來的是共和行政。

那麼這個“共和行政”究竟是什麼就存在爭議了。根據《左傳》,“共和”指的是“諸侯釋位,以間王政”,《史記》則進一步指出公卿是指卿士周公和召公聯合執政,但《呂氏春秋》、《魯連子》則認為共和實際上是人名,古本《竹書紀年》甚至認為共伯和篡位,童書業先生則認為“共和”是衛武公(共伯和)和周公、召公共同執政。共伯和就是衛武公也是種有影響力的說法,因為衛武公名字正好也叫和,而且共地後來又屬於了衛國,衛武公也是當時的一個牛人。不過也有人認為共伯和是周大臣伯龢父(郭沫若先生)或者師龢父(楊寬先生),這些說法都有一定道理,但都不能完全排除其他嫌疑。所以我們暫時還是認為共伯和就是共國國君。

周厲王出奔的十四年,共伯和實際上成了周王朝的最高元首。等到周厲王死後,共伯和適時地把王位交給了周厲王太子靜,是為周宣王,自己回到了封地共國,在山水林泉之間養老。巨神共伯和死後,大神衛武公崛起,共國逐漸淪為衛國的附庸。到前722年,鄭莊公弟弟共叔段奪位失敗,出逃共國。前660年,衛國都城被狄人攻破,那個時候共國已經成為衛國的一個城池了。共國故城據考察可能是在現在輝縣市的共山南麓,輝縣市現在還有個叫“共薑台”的建築,當地傳說是共伯早亡而其妻共薑住在此台上為他守節,然而根據《毛詩序》的說法共伯則是衛太子,還沒有即位就夭折了。《詩經·鄘風·柏舟》據說就是共薑表明心跡的作品。

南燕國、偪國

國名:燕(南燕)

方位:今河南延津

姓:姞

建立:黃帝之子伯鯈建立

滅亡:春秋時期滅於衛國?

主要人物:燕仲父

國名:偪

方位:今河南一帶?

姓:姞

建立:?

滅亡:?

主要人物:偪姞

“齊桓公伐戎救燕”的故事膾炙人口,但是呂思勉先生卻認為這個“燕”並不是《史記》所說的那個北京一帶的燕國,而是河南延津一帶的南燕國。理由是在《左傳》中的“燕”都指南燕,而北京的燕國卻叫“北燕”,很可能在南燕國被埋藏在曆史黃沙之後,後人把南燕的故事張冠李戴到了北燕的頭上。其實南燕國的曆史要比北燕國久遠得多,祖先也非常光輝,是黃帝之子伯鯈之後。史載黃帝有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其中有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苟、僖、姞、儇、依是也。其中伯鯈就是姞姓,受封在南燕。姞姓後來又有密須國、偪國、衛國孔氏、宋國雍氏等分支。據說周祖後稷的正妻就是南燕的公主,可見南燕與周族很久以前就通婚了,除此之外還有薑姓、妊姓、姒姓等,這幾個氏族共為一個集團,互相通婚。

西周建立後,南燕一直是衛國的屬國。到春秋時期,因為鄭國崛起,影響到了宋、衛兩國的利益,宋、衛和鄭逐漸產生了衝突。前722年,鄭莊公的弟弟叔段篡位失敗後逃奔共國,而叔段的兒子公孫滑則到衛國請求救兵。於是在本年衛國進攻鄭國,而鄭莊公不甘示弱,帶上邾國、魯國以及天子的軍隊反攻衛國,從此拉開了諸侯混戰的序幕。宋國和衛國是中原兩個老牌老大,陳國和蔡國一向唯宋衛是聽。所以在前719年,這幾個國家又一起進攻鄭國,包圍了鄭國的東門數天而去。但在第二年,鄭莊公乘著衛宣公登基,國內局勢還沒有安穩之機,親自指揮部隊攻打衛國。衛國沒做好準備,慌慌張張地派遣小弟南燕抵禦鄭軍。

鄭莊公這個人非常狡猾,他派遣三位大夫祭足、原繁、泄駕一人統率一軍,大張旗鼓地朝南燕軍攻去。同時又派兩個兒子世子忽和公子突從製地發兵,趁南燕防備鄭國三軍的時候,從後方狠狠地偷襲了南燕大兵一把。總算是讓鄭莊公出了一口鳥氣。這場戰爭的影響也是深遠的,據說還是開創了迂回包抄戰術的先河。但南燕還是始終追隨著衛國,前699年,此時中原大地上大概分為了兩派,鄭、魯、紀是一派,齊、宋、衛是一派,南燕自然是追隨衛國,結果這七個國家混戰了一次。南燕很不幸又輸了,但依然沒有改變對衛國的忠誠。前675年,南燕跟著衛國終於惹了一件大事出來。這件事我們之前在講“蘇國”的時候也提到過,周惠王得罪了國、邊伯、石速、詹父、子禽祝跪五位大夫,結果這五個家夥聯合蘇子一起叛亂,但被惠王打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