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故事出自《史記·晉世家》,講的是晉國(唐國)受封的故事,其實這個故事的傳說大於史實。更早的《呂氏春秋》有相似記載,但是尹佚被替換為了周公;但無論是誰規勸都不合曆史邏輯。柳宗元的《桐葉封弟辨》早已提到分封作為國家大事,豈能兒戲?出土青銅器的銘文也說明唐叔虞其實是因為軍功受封。雖然周公是成王的攝政,但成王並不是小孩子,叔虞也不是小孩子。好了,不管怎麼樣,史佚這個名字算是留下來了,而且還是以賢臣的身份。《漢書·藝文誌》有後世墨學偽托尹佚的作品《尹逸》兩篇。此外,尹佚還說過一句很有名的話: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此後尹國的國君有一大段空白期,直到周宣王時期的重臣尹吉甫。
尹吉甫這個人,根據《詩經》記載,確實是宣王時期的一代重臣。《六月》曰“薄伐狁,至於太原,文武吉甫,萬邦為憲”,尹吉甫曾經和狁作戰,因其文武雙全被詩人當作全國先進來歌頌。宋代出土的兮甲盤與文獻進行了完美銜接,“兮甲”就是尹吉甫,他在征伐狁勝利後,又被宣王委派到成周一帶掌政執法,責令四方交納貢賦,地位非同一般。關於尹吉甫後世還有一則傳說,《初學記》記載琴曲《履霜操》是尹吉甫兒子伯奇所作,原來尹吉甫聽信後妻的讒言而驅逐伯奇,鬱悶的伯奇摘荷葉做衣服、采蘋花做食物來自虐明誌,同時也寫下了這首《履霜操》,歌詞是“朝履霜兮采晨寒,考不明其心兮信讒言。孤恩別離兮摧肺肝,何辜皇天兮遭斯愆。痛歿不同兮恩有偏,誰能流顧兮知我冤”。
有關尹吉甫的記載其實就這些了,但卻成為後代爭奪的資源,都認為尹吉甫是本地人。呼籲最強烈的是湖北房縣,現在十堰市有詩經尹吉甫文化研究會,甚至房縣還有以尹吉甫為名的鎮子。河北南皮也不甘示弱,現在南皮縣文保所還留有乾隆年間尹吉甫的墓碑。四川瀘州也來插上一腿,現在瀘州也打造了尹吉甫故裏景區。山西平遙大概是尹吉甫“薄伐太原”的“太原”,但卻也有人號稱尹吉甫是平遙人,現在有尹吉甫點將台、尹吉甫廟、尹吉甫墓等景點。這些說法都有一定依據,但都係出自晚出資料,難以成為確證。尹吉甫是尹國國君,尹國是周室畿內封國,自然就在陝西或者河南一帶。湖北、河北、四川等說法由來可能都是尹氏族人遷徙帶過去的傳說,山西則是尹吉甫攻伐狁的地方。
春秋時代有尹武公,前575年,晉國在鄢陵打敗楚國,但是鄭國仍然依附楚國。第二年,尹武公和單襄公代表周天子,會合晉國方諸侯討伐鄭國。前535年,周靈王去世,大夫儋括包圍蘇地趕走大夫成愆,擁立王子佞夫造反,被尹氏族人尹言多聯合周大夫單蔑、劉毅、鞏成和甘悼公等人撲滅,王子佞夫被殺,儋括出逃晉國。前520年,王子朝作亂,被單穆公和劉文公擊敗後退守尹國。尹文公殺死劉國大夫劉佗並打敗單穆公,之後保護王子朝追殺單、劉二人,並收複王城;之後尹文公和大夫尹辛又兩次打敗劉文公,可謂是王子朝集團的中堅人物。但終究難挽頹勢,前516年,尹文公跟隨王子朝逃奔楚國,但之後卻又被周敬王誘回;三年之後被敬王殺害。尹國曆史之後不見記載,很可能隨著尹文公被殺後為周室兼並。
甘國
國名:甘
方位:今河南宜陽
姓:姬
建立:周惠王子帶建立
滅亡:春秋末期?
主要人物:甘昭公(王子帶)、甘成公、甘景公、甘簡公、甘悼公(甘過)、甘平公、甘桓公
“甘”這個地名見於曆史很早,夏啟和有扈氏就在甘地開戰過,夏啟在戰前還做了總動員《甘誓》,通過這場戰爭夏啟大敗有扈,鞏固了在中原的地位。甘地在現在的河南宜陽一帶,西周時期是周王朝直轄的城池。到春秋時期,周惠王和惠王後都寵愛王子帶,周惠王死後,周襄王即位,迫於母親的壓力襄王把王子帶封到了甘地,王子帶又稱甘昭公。惠王後還想讓王子帶以王弟身份作為襄王繼承人,不過還沒確定儲君身份惠王後就掛了,甘昭公失去支持,隻好逃到齊國避難。明眼人就會發現周襄王的境遇和鄭莊公極其相似,不過周襄王還是心軟點,他不忍心讓弟弟一直流亡他國,於是決定召回甘昭公。但是甘昭公這廝是有反骨的,回到成周之後又積極準備造反,這次他搭上的線是襄王王後隗氏。
原來之前周襄王為了攻打鄭國,派大夫頹叔、桃子去動用了赤狄的軍隊,為了報答赤狄,襄王打算娶赤狄公主為王後。大夫富辰勸諫不被采納,襄王堅持娶了狄女隗氏為後。這個隗氏出身狄族,果然不太守禮法規矩,很快就和年輕的叔子甘昭公勾搭上了。襄王知道後很生氣,廢了隗氏。頹叔、桃子聽說後非常慌張,當時狄人是我們去請的,現在老大和狄人鬧矛盾,我們不是兩邊不討好?這兩個家夥決定擁戴甘昭公造反。周襄王的侍衛準備抵禦,襄王卻又犯二了,說:“如果殺死弟弟,先王後會怎麼說我?還不如讓諸侯一起商量呢!”居然放棄成周都城出走,手下拿這個二貨天子沒辦法,強行把他又拖回了成周。甘昭公雖然沒來得及渾水摸魚拿下成周,但他的赤狄援軍卻趕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