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個國家就在這樣的拉鋸中扯來扯去,當然是誰也滅不了誰,反而成為戰國七雄利用的工具。西周惠公之後是西周武公,西周武公的太子早死,另外還有五個兒子。楚國一直與西周交好,西周武公想立公子咎為太子甚至都要楚國的支持。後來公子咎即位,是為西周文公。前256年,秦國將軍摎攻打韓國,取陽城、負黍兩城,殺敵四萬;攻打趙國,取二十餘縣,殺敵九萬。秦軍的凶悍再次震驚東方,於是東方六國積極合縱,並且拉上西周文公。西周文公本來擁戴秦國,現在一下子昏了頭又把碼押給六國。讓六國都從西周控製的伊闕關口通過攻秦,並且堵塞秦軍通常東出的道路。秦昭王大怒,讓將軍摎攻打西周,孤零零的西周文公這時才知道六國不靠譜,隻好去秦國請罪,將西周三十六城邑獻出。
同年,西周文公和跟隨他的周赧王都病死了(周赧王之前的天子依附東周公,從他開始依附西周公),於是周王朝和西周國都滅亡了。東周惠公之後有東周昭文君、東周武公,傳到東周文君時的前249年,因為東周文君也不自量力和東方六國聯合伐秦,結果被秦相國呂不韋滅亡,東周的河南、洛陽、穀城、平陰、偃師、鞏、緱氏等縣邑被秦國一口吃光,可憐的東周文君被遷到陽人聚去維持周室社稷,從此東周國也滅亡。西周國在西周威公時代尚有一定實力,大概當時兼並了周朝的全部城邑,儼然是周朝之主,還能與諸侯一爭高下;奈何身死之後國家被一分為二,從此兩國陷入內鬥,並成為大國爭奪的工具;最後也因與秦國反目而相繼被滅亡,一個縱橫八百年的朝代“周”才真正被畫上句號。
權國
國名:權
方位:今湖北荊門、鍾祥
姓:?
建立:?
滅亡:春秋初年滅於楚武王
湖北、河南、安徽、山東的小國史,實際上就是一部楚國擴張史。楚國本是中原祝融氏之後,但在西周年間逐漸南遷,在春秋初期楚武王滅亡漢水以西諸國,以江、漢、沮、漳四水為核心區域;楚文王時代又進入漢東,征服隨、唐等國;楚成王時代揮師北上,與中原爭雄,在受挫後又經營淮南;進入戰國時代,楚國又經略淮北,盡滅泗東魯南諸國。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現在就說說春秋時代第一個被楚國滅亡的權國。
權國,在現在湖北荊門、鍾祥一帶,在史書中是個被一筆帶過的小國,根據《左傳·莊公十八年》記載:在楚武王時代就滅亡了權國,把權國設置成縣,讓重臣鬥緡擔任縣尹。這是史料上第一次有縣的記載,一般認為權縣首創了中國的縣製。縣的本義是懸掛的“懸”,可以理解為掛在外麵的君主領土。我們知道分封製是周代的一項重要政治製度,也就是天子把土地封給諸侯,諸侯把土地封給大夫,所有權就不在君主手上了。現在楚國設置權縣,等於是將中央的領土延伸了,加強了中央集權,成為秦漢郡縣製的淵源。
鬥緡擱現在也就是七品芝麻縣官,但當時楚國的疆域也不到現在一個省,所以當時一個縣長也非同小可。鬥緡不滿權縣不是自己的封地,於是在權縣宣布起兵造反,但很快被楚武王撲滅了叛亂。楚武王擔心權地民心不穩,於是又把權地人民遷徙到那處(那處是何處?那處是地名),讓閻敖擔任縣公。但是這個閻敖的管理能力極水,在和巴國聯合攻打申國時,權人紀律太差騷擾了巴人。於是憤怒的巴人反過來又攻克了那處,閻敖逃跑被楚文王抓住幹掉。權人從此無記載,應該融入了楚人中。現在還有權姓,南北朝鮮似乎比中國還多,權相佐還是權相佑什麼的,不知道是不是權國的遺民。
羅國、盧戎國
國名:羅
方位:今湖北宜城、南漳、襄陽
姓:熊
建立:?
滅亡:約滅於楚武王末期
主要人物:伯嘉
國名:盧戎
方位:今湖北襄陽西
姓:?
建立:?
滅亡:約滅於楚武王末期
羅和盧戎,是春秋初年在湖北襄陽一帶的兩個小國。羅國曆史悠久,《世本》雲:“羅氏,本自顓頊,末胤受封於羅,國為楚所滅,子孫以為氏。”又雲:“羅,熊姓。”我們知道楚國是顓頊之後、為羋姓熊氏,而羅國也是顓頊之後,故可能就是楚國的分支,熊姓恐怕是熊氏羋姓之誤。那麼羅國本來也是中原國家,是在西周時期才從河南南遷到湖北的。
周朝將善於捕獵的官員稱作“大羅氏”,很可能就是羅人擔任。我們知道有個成語叫“自投羅網”,“羅”的繁體字為“羅”,在甲骨文中就有了,是一種捕獵的工具。據說以前的羅是四麵有網的,商湯覺得太殘忍,就說要給鳥獸一條生路,要求放開一麵網。這就是成語“網開一麵”的由來啦,但是四麵都有網怎麼抓動物呢?不解。但我們可以推測,羅國的得名應該是他們善於捕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