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人和吳人一樣,他們紮著錐子一般的發髻(像後世的後宮女子),說著北方人聽起來像鳥語的方言,古銅色的肌膚上文著花花綠綠的圖案,還用一種黑草把牙齒染成黑色。而且他們無論男女都不穿衣服,都隻披一件短短的裙子,甚至還一起在河裏洗澡。但是他們的民風非常彪悍,英勇好鬥,長於造舟,可以說劍文化和船文化就是他們的寫照。百越部落中最有名的當然就是越王勾踐的越國。此外,還有《呂氏春秋》記載的“縛婁、陽禺、驩兜”三國,這三個國家“多無君”,很可能還是原始社會階段。據考證,縛婁在現在廣東博羅一帶,陽禺在現在的廣東陽山一帶,驩兜在現在的廣東番禺一帶。據《拾遺記》記載,從周成王七年開始中原就和扶婁(縛婁)國有聯係。
據說,扶婁國的人擅長雜技和魔術。能把金屬、玉石、羽毛等做成衣服,還能口吐雲霧、噴射火焰,敲打腹部時還會發出雷霆般的響聲。噴出的雲霧可以變成犀牛、大象、獅子、龍蛇、牛馬、老虎的形狀。更厲害的是他們還能口吐小人,這種小人也能表演雜技,在表演者的手掌上翻筋鬥等,還能自由縮短變長。周朝的樂府機關還專門請了這種方技師授課,但中原人很難學到這門本事的精髓。一直到唐朝,當地人都還擅長耍這些把戲。據說當時的惠州道士軒轅集就會分身術,一天可以到上百家人家裏蹭吃;跟人喝酒的時候,就會掏出一個酒壺來,裏麵的酒水源源不斷;施舍窮人的時候,同樣口袋裏的錢財也滾滾而來;給人看病就更厲害了,拿一塊抹布抹抹病人就痊愈了。
“陽禺”則沒有更多的記載,“驩兜”這個名字大家應該不陌生,在堯的時期他就推薦共工繼承堯的位置,被堯否決了。後來在驩兜的力挺下共工擔任了工師,但是這個共工還是驕奢淫逸。所以後來舜把驩兜定性為“四大惡人”之一,把驩兜放逐到崇山(今河南嵩山)教化南蠻,驩兜這支部落可能因此南遷建立驩兜國。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於前219年派遣尉屠睢發卒五十萬與越人戰,但是秦軍明顯不熟悉嶺南一帶地形,屠睢和數十萬大兵都死在了南越。屠睢被殺後,秦始皇再派遣任囂、趙佗增援南征部隊。鑒於屠睢的慘痛教訓,老任和老趙認真分析了敵我對比,沿著北江南下一路橫掃越人(其中包括陽禺),殺至番禺(驩兜)又沿東江東上,消滅扶婁等越族部落。最後秦始皇在這一帶設置南海郡管轄。
博羅就是一個屢屢挖出“曆史”,屢屢創造廣東考古史第一的風水寶地。早在1973年,石灣鎮挖出青銅編鍾;1995年園洲鎮又挖掘出園洲梅花墩窯址;1996年11月,在園洲鎮又挖掘出麵積達十萬平方米、迄今為止廣東最大的先秦時期的龍窯窯址;2000年6月,博羅縣城以北約3公裏的橫嶺山又挖掘出300餘座先秦前古墓,占地麵積8000多平方米,是廣東全省迄今發現的最大先秦墓葬群。其中出土了不少精美的石器、陶器、青銅器、玉器、鐵器等,最厲害的是其中還有華麗的水晶,證明這一帶絕不是平民百姓的墓葬,很有可能存在一個古國,也就是文獻中的縛婁古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