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等晉文公死後,白狄和晉國又產生了裂痕。前627年,晉文公剛死白狄就攻打晉國的箕地。之前因為晉國元帥先軫憤恨襄公放走俘虜的秦國統帥,而在朝堂大吐口水(真吐);盡管襄公沒有懲罰自己,但先軫始終覺得自己應該是死罪。在這次戰役中先軫脫下裝備衝入敵軍中,玩網遊的朋友都知道裝備的重要性,先軫自然被狄人所殺。不過這次晉國也有不小收獲,大夫郤缺居然俘虜了白狄國君。郤缺不僅是軍事家還是政治家,他看準了白狄不願意受赤狄的驅使,於是開始搞分化戰術,後來白狄又和晉國講和,甚至一起攻打秦國。秦國當然也看中了白狄這塊肥肉,又引導白狄一起進攻晉國。晉國對反複無常的白狄很頭疼,但也無可奈何。
晉悼公時代出了個大夫魏絳,他清楚白狄愛好錢財輕視土地的特征,於是建議悼公采用和戎的政策,用錢財換取戎狄的土地。這樣一來白狄部落果然高高興興地帶著錢財往東發展去了,這時白狄主要占據太行山一帶,也就是之前赤狄的地盤。不過後來隨著晉國的發展,和白狄的衝突終究還是難免。現在不是白狄侵略晉國,而是晉國侵略白狄了。前541年,晉國大夫荀吳結合和白狄的作戰地形,改車兵為步兵,從而大敗白狄。此時白狄以鮮虞為宗主,另外還有肥國、鼓國、仇由等。掃滅白狄的主要任務還是交給老將荀吳了。前530年,荀吳假裝會合齊軍,向鮮虞借路,乘機攻滅肥國,俘虜肥國國君肥子綿皋。
前527年,荀吳又包圍鼓國。鼓國有人民希望叛變,但荀吳不答應。他的手下說:“可以不勞而獲,為什麼不要呢?”荀吳說:“應該分清喜好和厭惡啊!如果我們獎勵叛變,那麼我們的人叛變該怎麼辦?有實力就進攻,沒實力就撤退,量力而行吧!”可見荀吳似乎有點迂腐,其實可能他也沒有必勝的把握,所以想用仁義感化鼓國人,但無論如何荀吳對自己的戰術還是自信的。在圍攻鼓國三個月後,鼓國又有人請求投降,荀吳這下又有意思了,他盯著那人看了半天,說:“我看你臉色還不錯,糧食應該不少吧,再去修修城牆來打?”部下又問為什麼,荀吳又發表神論了,他說:“守城的百姓不應該全力守城嗎?得到一個百姓偷懶的城池有什麼意思?”一直等鼓國人糧草用盡,荀吳才攻下了鼓國,將國君鼓子鳶鞮帶回國。
不過後來晉頃公覺得抓住他也沒意思,於是又給放了回去,鼓子鳶鞮又歸附了鮮虞。前520年,荀吳假裝巡視東陽,派軍隊偽裝成買米的人,衣服裏藏著皮甲在鼓國城門外休息,乘機又一次滅亡了鼓國。這次鼓子鳶鞮沒被放回去,而是派大夫涉佗鎮守鼓地。前507年,鮮虞開始對晉國報複,在平中打敗晉軍,俘虜了晉國大夫觀虎。前497年,晉國爆發了大夫範吉射、中行寅叛亂,齊、衛、宋、鄭、魯等國都表示支持範氏、中行氏和晉定公以及背後的四大家族——智、韓、趙、魏相對抗。前494年、前492年,鮮虞兩次應齊、衛之邀,打擊晉國幫助內亂。但是在晉國眾誌成城及執政趙鞅的正確指揮下,叛亂終於被晉軍平定。鮮虞也受到了一定懲罰,前489年,趙鞅征伐鮮虞。
趙無恤殺姐夫
前475年,趙鞅病逝,與鮮虞作戰的任務則要交給他的後代子孫完成了。據說老趙曾經問翟人翟封荼說:“我聽說翟國(指鮮虞)下了三天穀雨,可信嗎?”老翟說:“可信。”“我又聽說下了三天血雨,可信嗎?”“可信。”“我還聽說馬生牛,牛生馬,可信嗎?”“可信。”“這樣的妖異事件足以亡國啊!”“這並不是翟國的妖異啊,國君幼弱,大臣貪財,政令不通,這才叫妖異啊!”晉國太史屠黍也對西周威公預言過:中山國晝夜顛倒,官員極端腐化,這是亡國之兆啊!一般認為鮮虞因為定都中人城,在春秋戰國之際建立中山國;但也有人認為中山是眾狄建立,和鮮虞不是同一國。這裏暫且還是從眾,認為鮮虞就是中山。可見此時鮮虞雖然初具國家規模,但是政治卻混亂不堪,這都讓當時的有識之士看在眼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