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文侯攻滅中山後,把中山封給太子擊,之後又封給少子摯,並且由李克治理,樂羊鎮守。前403年,周威烈王承認魏文侯、韓景侯、趙烈侯為諸侯,又稱“三晉”。三晉最初在魏文侯的倡導下還能鐵板一塊,但是在魏文侯死後,因為對衛國的爭奪,終於使得魏國和趙國關係破裂,前383—前381年,趙國聯合楚國擊敗魏國。魏國和趙國既然聯盟破裂,中山也就成為魏國一塊難以統治的飛地。流亡的中山桓公抓住了這次機會,在靈壽又一次建立中山國。之後在前377年和前376年,趙敬侯兩次攻打中山,但都沒有明顯成果。痛定思痛,飽受國破家亡的中山桓公沒有安於現狀,而是積極修築長城以防禦趙國。魏國隻是一時之克星,而趙國卻是宿命的敵人。
之後中山國一直在穩定中發展,前332年,齊國、魏國伐趙,中山也趁機圍攻趙國的鄗邑,中山軍隊決槐水淹鄗邑,這一戰幾乎攻克了鄗邑,成為趙國的奇恥大辱。同時這一戰也極大地提高了中山的國際地位。前323年,為了對抗秦、齊、楚三大國,較弱的中原國家在魏相公孫衍的倡導下實行“五國相王”,即趙國、韓國、魏國、燕國、中山國相互稱王。中山能和“戰國七雄”並列,可見實力不弱,但終究還是差那麼一截。所以齊國第一個跳出來表示看不慣,中山也有資格和老子並列稱王了?號召趙國和魏國一起打中山,非逼他取消了王號不行。中山王聽說此事後非常害怕,連忙派大臣張登想辦法擺平。張登找到齊國相國田嬰,開始了一頓忽悠:“您這不是把中山往趙國和魏國那邊趕嗎?不如同意中山稱王,我們大王一高興,就會與趙國和魏國斷交,而趙國和魏國就會進攻中山。中山害怕亡國,便會為您取消王號投靠您,這不是很好嗎?”
胡服騎射滅中山
齊國大臣張醜發現了其中的問題,連忙勸阻田嬰說:“不行啊!五國一起稱王,您現在容納中山,不是擺明不承認其他四國嗎?”但田嬰沒有聽從,邀請中山王而尊其為王。張登馬上跑到趙國和魏國那裏挑撥說:“齊國把和中山國並列稱王當作恥辱,但現在卻同意尊中山王啦!這是要利用中山的兵力進攻你們呢,你們不如早點同意中山稱王,來阻止齊國和中山聯合,不是很好嗎?”趙國和魏國自然懼怕齊國從中作梗,連忙尊中山為王,於是中山和齊國斷交。張登通過其縱橫捭闔,排除了齊國的幹擾,保證了五國抱團。這件事記載在《戰國策》中,不過另一則有所不同,說的是齊國賄賂趙國和燕國攻打中山國,中山相國藍諸君擔心此事不能辦妥,張登還在他麵前彩排了一次。前314年,稱王後的中山國遇到一次擴張的絕佳機會。
原來燕國國君燕王噲在相國子之以及蘇代、鹿毛壽等大臣的慫恿下,把國王之位禪讓給了子之,這自然引起了動亂,燕王太子平和將軍市被一起進攻子之,但後來市被不知為何又倒戈攻打太子平。齊國和中山國趁火打劫,齊國攻克了燕國的都城,中山國相邦司馬賙則率領中山三軍占領了燕國十多個城池,開地數百裏。此次戰爭使得中山達到了鼎盛時期,司馬賙也因此被封為“仲父”,甚至周天子及諸侯都發電致賀。這個司馬賙又作司馬憙,不是別人,正是大史學家司馬遷之先祖。司馬賙在擔任相國之前還有點挫折,原來他曾請趙國為自己謀取中山相國,但被另一大臣公孫弘得知。公孫弘直接問中山王:“做人臣的吃裏爬外,讓大國為自己謀取相國,這種人應該怎麼辦?”中山王恨恨地說:“寡人要吃他的肉啊!”司馬賙隻能不停磕頭說微臣該死。
不過愚蠢的中山王卻認為是公孫弘和趙國有私通所以才知道這件事,以致司馬賙最後還是上位了。司馬這人確實不怎麼樣,《韓非子》記載,大臣季辛和爰騫互相厭惡,而司馬賙又和季辛是仇人,他就派人殺了爰騫從而嫁禍季辛,使得季辛被中山王殺死。這不僅說明司馬賙陰毒,也說明中山王昏庸。這也體現在另外一件事上,也是《韓非子》記載的,有個叫魯丹的人三次勸諫中山王而不被理睬,於是他就送了點紅包給中山王的近侍,這下魯丹還沒說話中山王就客客氣氣地請他吃飯了。魯丹嚇壞了,說:“他要以別人的話認為我好,就必然以別人的話認為我壞啊!”果然可憐的魯丹還沒來得及出境就被當作趙國細作抓起來了。國君昏庸、吏治腐敗,仿佛讓我們又看到了春秋末年的中山。盛極而衰,侵燕之後的中山,也開始走下坡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