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書
《魏書》是我國封建社會“曆史”中第一部記述少數民族政權史事的著作,原編排本紀十二卷、傳九十二卷、誌十卷,合為一百一十四卷。但因其有一卷再分為幾卷的,故隋唐史誌均作為一百三十卷,現也一般通行一百三十卷之說。《魏書》作者魏收,記述了道武帝拓拔皃於公元386年建立魏國開始,到東魏孝靜帝元善見於公元550年滅亡止,共一百六十五年的曆史。
一
魏收(506~572),字伯起,小字佛助,下曲陽(今河北晉縣西)人。自稱是西漢初高良侯魏無知的後人。他自幼機警,勤奮苦讀,學問與日俱增。二十五歲,魏收升任散騎侍郎,掌起居注兼修國史,不久兼中書侍郎,和溫子升、邢邵齊名,被譽為北朝三才。
北魏末年,社會混亂,政治腐敗,統治階級內部矛盾錯綜複雜。魏收浮沉於宦海,經曆了多次挫折。北魏分裂後,高歡把持東魏朝政,魏收被召赴晉陽(今山西太原),任中外府主薄,後來轉為高歡丞相府屬。這時盡管有位司馬子如向高歡推薦魏收,說他是“一國大才”,然而由於魏收曾為北魏孝武帝所信任,又得罪過高歡的親信,因而不被重用。魏收感到單憑文才已難以通達,便轉而請求修史。經過崔暹的推薦,高歡的長子高澄“乃啟收兼散侍常侍,修國史”。
公元550年4月,高歡次子高萍以齊代魏,建元天保。由於魏收直接參預了這次政變,凡“神代詔冊諸文”,都由魏收一手策劃,因此在事變當年,他就被高萍授予中書令兼著作郎的職務。公元551年,文宣帝高萍詔命魏收撰寫魏史,這樣才把魏史的撰寫工作真正提到了日程上。高萍還鼓勵魏收大膽直書許諾不誅史官,不廢史官。這樣,魏收在四十五歲時開始撰寫《魏書》,用近四年時間終於寫出了反映北魏一百六十多年的曆史。曆來史學家也不把《魏書》作為官修史書,而是當作魏收個人著作。
魏收修定《魏書》後更加被重用。和他齊名的溫子升、邢邵被皇帝疏遠和處死後,北齊遇有大事和發詔命,以及軍國文辭,都由魏收一人執筆。他升任尚書右仆射,並在玄州苑閣上畫了魏收像,極受朝野尊崇。公元572年,魏收死去。魏收一生曆經北魏、東魏、北齊三個皇朝,曆事魏孝明帝到北齊後主九個君主,到北齊後主時,“掌詔誥,除尚書右仆射,總議監五禮事,位特進”。宦途達到了頂點。
魏收正式開始編修《魏書》在天保二年,到天保五年完工奏上,前後經過不到四年時間。如從天保四年魏收專在閣修史算起,則僅有一年時間。因為魏收利用了當時許多關於北魏的史料,所以能迅速完成一部多達一百三十卷的史書。
在二十五史中,《魏書》有一個很特殊的情況,就是完成全書後,又被迫作過多次修改,後來還有多人重撰魏史。
《魏書》一出,在統治集團內部就引起了軒然大波,眾口沸騰,稱其為“穢史”,致使其書一直未能麵世。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魏收在北齊很得高氏父子的寵愛,從公元544年以後,國家大事、軍國文辭,都是魏收所作。可是《魏書》成書後,竟由北齊皇帝一再下詔命令其修改,可見當時圍繞《魏書》的鬥爭是十分劇烈的。
從現存資料看,《魏書》一再修改,與編纂體例、篇目結構、史學思想等史書最根本的內容無關,而都是圍繞著是否為某人立傳及怎樣記述講行的。那些指責《魏書》不實,要求更改的人也都是為了滿足私人的要求。如盧斐上訴說:“臣父仕魏,位至儀同,功業顯著,名聞天下,與收無親,遂不立傳。博陵崔綽,位至本郡功曹,更無事跡,是收外親,乃為佳傳”(《北史·魏收傳》)。但查考史實,盧斐之父盧同黨附元叉,多所誅戮,並非“功業顯著,名聞天下”。而崔綽雖然官小職卑,卻是“賢俊之曹,冠冕州郡”,不是“更無事跡”可言。斐以官位高低作為是否立傳的標準,顯然是不足取的。
《魏書》一再修改,實際上與當時的社會風氣有關。魏晉南北朝時代是門閥貴族居於統治地位的時代,北魏拓拔氏政權及後來的東魏、西魏、北齊、北周也都不例外。當時,不僅魏收撰《魏書》時羅列譜係,重視門閥,而且那些《魏書》所記曆史人物的後裔也同樣十分重視門閥。社會風氣如此,所以門閥貴族對書中所記其先人傳記不合自己心意的貴族,自然要大做文章,以求為其先人遮掩醜惡,增添光彩。達不到目的,則一再推波助瀾,圍攻魏收,死後多年,仍要掘其墓,拋其骨。
《魏書》被群起而攻之,與當時的政治背景和魏收本人的為人處事性格品質極有關係。
北魏後期,隨著世家士族的發展,統治階級內部矛盾錯綜複雜,日益激化。北魏終於分裂為東魏和西魏之後,掌握實權的高氏和宇文氏,分別取代東魏和西魏,建立了北齊和北周。魏收屬於東魏,北齊係統,所以《魏書》強烈地反映了以這個係統為中心的色彩,凡不屬於這個係統的或關係不夠密切的人,自然會認為這部書“抑揚失當,毀譽任情”,從而加以指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