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魏書》概論(2 / 3)

魏收本人性情輕薄,恃才傲物,有借史來酬恩報怨的行為,這是《魏書》被斥為“穢史”的重要原因。近人李正奮說:“魏收之書,世稱穢史,致謗之由,端在輕薄,尊己卑人,矜克性成;史才有餘,史德不足,此固不能為收諱也。”由於他持此種態度,書中曲筆不少。曲筆首先表現在袒護北魏和北齊統治者。如北魏政權本始於道武帝拓拔王圭,《魏書·序記》卻上推二十七代,而內容十分空洞。對西魏事,摒而不書。總而言之,一切不利於自己意圖者,都在曲筆之列。曲筆的另一表現,是利用修史的機會徇情營私。魏收參與國史的修撰,得到了陽休之的幫助,他便對陽休之說:“無以謝德,當為卿作佳傳。”陽休之的父親陽固的為政北平(今河北盧龍),是一個有名的貪官,後被中尉李平彈劾免職,而魏收卻記載:“固為北平,甚有惠政,久之,坐公事免官。”甚至還說:“李平深相敬重。”酈道元是北魏著名的地理學家和文學家,其《水經注》是我國第一部全麵係統的水文地理名著,可是魏收卻把他列入《酷吏列傳》,文人相輕之意昭然。

除了以上原因,《魏書》被斥為“穢史”還有因人廢書的因素。魏收德情淺薄,輕才傲物,盡管其與修史關係不直接,但弄壞了名聲,也為攻擊《魏書》的門閥貴族後代提供了口實。

不管怎麼說,作為第一部記錄我國少數民族曆史的《魏書》是有其存在流傳的合理性的。

《魏書》原編排本紀十二卷,誌十卷,合為一百一十四卷,後分為一百三十卷。其具體篇目內容如下:

第一,帝紀十四卷。是北魏帝王的編年大事記。其中包括:

《序紀》卷,記拓拔王圭以前二十七人。

《道武帝紀》一卷《明元帝紀》一卷

《太武帝紀》二卷《文成帝紀》一卷

《獻文帝紀》一卷《孝文帝紀》二卷

《宣武帝紀》一卷《孝明帝紀》一卷

《孝莊帝紀》一卷

《前廢帝紀、後廢帝紀、出帝紀》一卷

《孝靜帝紀》一卷

第二,列傳九十六卷,其中:

《皇後列傳》一卷,記後妃二十八人。

《王子列傳》十二卷

《大臣列傳》六十卷

《外戚列傳》二卷《儒林列傳》一卷

《文苑列傳》一卷《孝感列傳》一卷

《節義列傳》一卷《良吏列傳》一卷

《酷吏列傳》一卷《逸士列傳》一卷

《術藝列傳》一卷《列女列傳》一卷

《恩幸列傳》一卷《閹官列傳》一卷

《匈奴》等列傳九卷(包括十六國、東晉、宋、南齊、梁、高句麗、西域、蠕蠕等)

《序傳》一卷(記魏收的家世、本人經曆、修撰《魏書》的情況)

第三,《誌》二十卷:

《天象誌》四卷,記載當時天文學成就和觀測星象的各項記錄;《地形誌》三卷,記載北魏、東魏時期州、郡、縣的建置,並附有地理沿革和戶口數目;《律曆誌》二卷,記載當時通行的曆法及修訂的情況;《禮誌》四卷,記載當時祭祀天地、祭祀宗廟和婚、喪、冠等禮節的儀式;《樂誌》一卷,記載與當時祭祀等禮節儀式相配合的音律和樂章;《食貨誌》一卷,記載當時農業、工業、商業以及貨幣的發展情況;《刑罰誌》一卷,記載當時刑法的製訂和變異情況;《官氏誌》二卷,記載各級文武官吏的設置狀況和鮮卑貴族的姓氏變化;《靈征誌》二卷,記載地震、大水等災異和神龜、白雀之類的祥瑞;《釋老誌》一卷,記載當時佛教和道教的傳播,發展及其與北魏統治者的關係。

《魏書》在編纂體例方麵與前人史書不同的做法,有以下幾個方麵:

首先,設立《序紀》。《魏書》第一卷為《序紀》,記述北魏先世,遠溯至道武帝拓拔王圭以前二十七代一個名叫“毛”的人,拓拔王圭稱帝後追尊為成皇帝,下至拓拔什翼犍,追贈為昭成帝,共二十七人。這二十七人當時沒有帝號,都是北魏建立後追贈的,因而與曆史相距甚遠。故而唐劉知幾把那些人比喻為“沐猴”、“腐鼠”,語雖尖刻,但稱這些人,徒有虛號,沒有事跡的意見卻是對的。但是這些人反映北魏的世係也是有價值的。

其次,列傳注重譜係羅列。《魏書》的列傳中,對於高門大姓的譜係姻親,往往不論親疏,詳加羅列。而這些大量羅列的人物,有許多並無事跡可記。由於這種“家譜”式的傳記,當時就有人提出批評。但是,魏收多敘譜係枝葉的筆法,也確為後人辨別北魏時漢人與鮮卑人家世源流提供了許多的方便。一般說來,《魏書》注重譜係,一般一人立傳,子孫附後,但也不盡拘泥於此。對事跡特別突出,材料也很豐富的也單獨立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