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泰常八年(423),魏太宗明元帝拓跋嗣死,其子拓跋燾即位,是為世祖太武帝。世祖明智過人,勇武善斷,在位的近三十年間,“掃統萬,平秦隴,翦遼海,蕩河源,南夷荷擔,北蠕削跡。廓定四表,混一戎華,其為功也大矣!遂使有魏之業,光邁百王”。他建立偉業豐功的經驗之一,是舉賢任能,“拔士於卒伍之中,惟其才效所長,不論本末”。
神(jiā)四年(431),世祖曾下詔書,表明了求賢若渴之心。他聽到有關官員盛稱“範陽盧玄、博陵崔綽、趙郡李靈、河間邢潁、勃海高允、廣平遊雅、太原張偉等,皆賢俊之胄,冠冕州邦”,便在詔書中急不可耐地指示各地方官,以禮征召盧玄這類“隱跡衡門,不耀名譽者”。詔書下達後,州群官員聞風而動,一下子給他送來了數百人。世祖非常高興,按照各人的特長全部錄用了他們。然而,有些地方官員為了執行詔命,舉薦賢才時也不管人家是否誌願出山,一律以催逼的手段,把人家打發到了京師。世祖知道以後很生氣,就在第二年下詔明令禁止。他在詔書中說道:“我多年來致力於掃平偽逆、征討凶頑的大業,極想得到助我治國安邦的英才賢士,故而詔命各州郡發現隱逸,薦舉人才。古時的君子修身養性於衡門之下,奇才大略為世所用,但他們都不是被逼著出山的。或者雍容雅靜,不慌不忙,像陶潛一樣三命而後至;或者繞繞惶惶,急於立業,象伊尹一樣負鼎而自到。他們出山的緩急雖然不一樣,但濟時匡世卻是相同的。各地召人納士均應曉喻以禮,由其進退自如,為何要逼迫他們呢?這樣做純屬地方官員有失我的旨意。哪裏是發揚光大我的思想?分明是在顯示我的德行不到家。從今以後,各地選人薦士時務必要宣傳我虛心求賢之心,人到以後就應根據各自的文才武藝,授以政事。”
世祖如此求賢若渴,召人有道,果然使一大批忠臣良將聚集於他的身邊,而且“人思效命,所向無前”。此外,世祖還善於調動群臣為他效力的積極性。自古以來,都是人臣為天子歌功頌德,而世祖卻反其道而行之,“命歌工曆頌群臣”,亦即讓樂工歌手專門演唱各位大臣的某一突出的長處,以這種特殊的文藝形式褒揚人臣。如官至上黨王的長孫道生,為人特別廉潔。他身居高位,卻“衣不華飾,食不兼味”。一副騎馬用的熊皮障泥用了數十年仍不肯丟掉換新的。他出鎮在外,家中的子弟翻造了新屋,他回家後歎道:“昔霍去病以匈奴未滅、無以家為,今強寇尚遊魂漠北,吾豈可安坐華美也。”在狠狠教訓了子弟後,命人拆毀了新屋。撫軍大將軍、左光祿大夫崔浩“才藝通博,究覽天人,政事籌策,時莫之二”,多謀善斷有如漢初的張子房。世祖看重長孫道生的清廉、崔浩的智謀,因此吩咐歌工演唱他們時,有“智如崔浩,廉如道生”之語。其他諸臣,歌中亦各有所佳。群臣見世祖這般稱揚自己,受寵若驚,更加竭立效勞了。
(《魏書·世祖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