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崇儼被刺後,唐高宗和武則天大為震驚,立即成立專案組調查此事。但朝臣們希望這個案子能夠不了了之。因為,在他們的眼裏明崇儼隻不過是個江湖術士,死不足惜。可武則天卻指示司法部門,要求徹查此事。這個案子成為震動帝國上下的大案,許多人受到牽連被捕下獄。
麵對突如其來的變故,政治嗅覺靈敏的武則天已經隱隱地感覺到了異樣。關於明崇儼的死因,當時有如下幾種傳說:一是被鬼神所殺。有大臣半開玩笑地說,明崇儼精通異術,最善驅使鬼神為他辦事。或許是他把鬼神逼急了,為鬼神所殺。二是被流竄的強盜意外所殺。三是被太子李賢遣人所殺。
正史上記載的是第二種說法,當時流行的是第一種說法,但武則天卻堅信第三種說法,因為隻有第三種說法有文章可做,並且是大文章。
明崇儼死了,本來一個人的生與死算不得什麼,可這個人偏偏是明崇儼。很多時候,我們錯誤地認為隻有活著的人才有可能開口說話,可我們忽略了一點,那就是,死人同樣可以開口說話,開口說話的死人往往會要了活人的命,因為死無對證。
武則天這次是動真格的了,自己不發威,別人就會先下手為強。
若知道自己的死亡還有利用價值,明崇儼在九泉之下,亦當含笑。武則天一麵派人監視李賢的舉動,追查刺殺明崇儼的凶手;一麵在朝中任命與太子有隙之人,以此束縛太子李賢的手腳。
麵對武則天的步步進逼,太子李賢和東宮的僚屬們焦慮難安,接連在東宮的密室裏召開秘密會議,商討對策。太子李賢明白,武則天拘捕了趙道生,下一個就有可能是自己。李賢了解母後的性格,對方決不會輕易地放過他。
誰膽敢在天子腳下把皇帝和皇後寵幸之人殺了?明崇儼的血不會白流。
高宗李治和皇後武則天在對待這件事上表現出了十足的誠意,追贈明崇儼為侍中,就連他的兒子也被封為秘書郎。
在安撫死者家屬的同時,武則天著令刑部盡快緝拿凶手歸案,她將這件謀殺案作為帝國頭號大案要案來抓,整個京師為之震動。在武則天的親自督辦之下,大批疑犯被抓捕歸案。
有人被屈打成招,交代出新的“凶手”。辦案人員折騰了數天,也沒有問出一句有價值的口供。
武則天下令大理寺緝拿那個神秘的刺客,詔告張貼於長安和洛陽的大街小巷,可收效甚微。她親自過問的大案要案,用了一年依然是毫無頭緒。
不論是同情太子李賢的人,或者對此事漠不關心的人,大致上都認為暗殺明崇儼的凶手就藏匿於東宮。太子李賢經常借酒排除內心的不安,用酒能夠消除的心中塊壘,又豈是一句簡單的“不安”可以形容?隨著酒量一天比一天增加,李賢那張英俊的麵龐,逐漸塗抹上了一層頹廢的陰影。
太子李賢知道武則天從一開始就在懷疑自己,她沒有直接說出來,她還要借著這件事做一篇更大的文章。太子李賢已經記不清楚,武則天在自己麵前多少次提到明崇儼的名字,她那哀惜的語氣和銳利的目光無疑是一種譴責。
麵對威嚴無比的母後武則天,李賢開始變得惶惶不安,為自己的前途而擔憂,“每日憂惕,知必不保全”。在政治鬥爭中,從心理上擊垮對手往往更具有效果。母子關係的破裂,又加上朝堂內外謠言四起,緊張的氣氛給太子李賢的心理造成了極大的負擔。
一國之母對一個人關心至此,讓李賢感到不正常,可他又不便將心中困惑向每一個人傾訴。不過他相信,母後對明崇儼有著非一般的寵信。或許正是因為這份非同尋常,讓太子李賢覺得明崇儼的死是應該的。武則天無法容忍李賢對自己的態度,有一次她直截了當地試探對方:“太子知道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的道理嗎?假如有一天太子也犯了法,我和你父皇該怎麼治罪於你呢?”
李賢並沒有回避這個問題,而是鎮定自若地回答對方:“當然是與庶民同罪,兒臣自幼熟讀詩書,朝典條例不敢有絲毫遺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