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概說遼金元(2 / 3)

雖然深受漢文化影響,大量地借鑒和吸收先進的漢文化,但是作為少數民族政權,還是保持了本民族的特色。為了維護本民族的統治地位,少數民族統治者除了保證本民族的特權利益之外,還不能使漢族知識分子或軍中將領在其政權中形成過大的勢力,以免對其統治構成威脅,因此在各朝代的官僚機構中,漢人是不能擔任主要官職的。甚至在元朝,明確地實行民族歧視和壓迫的政策,漢人和南人處於最低下的兩個等級,是受歧視和壓迫的民族。而蒙古人和色目人在政治上和法律上享有種種特權。

作為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盡管迅速地走上了封建化的道路,但由於本民族發展的曆史較短,封建製度又是他們剛剛接觸到的東西,處於正在建立和完善之中,因此在少數民族統治者的頭腦中缺乏甚至沒有長期以來中國封建社會所形成和積澱下來的各種觀念、意識。在他們的統治之下,很少用封建的禮法道德束縛人,壓製人。遼金元三代沒有文字獄,沒有因思想言論而犯罪的。他們自身也很少有瞻前顧後的保守觀念,所表現出來的就是大無畏的開拓和進取精神。比他們先進得多的民族反而被他們征服,置於他們的統治之下,原因也在於此。但是在少數民族政權統治之下,奴隸製的殘餘卻大量存在。有大量的奴隸人口,他們受到殘酷的剝削和壓迫,完全沒有人身自由。這又是少數民族政權殘暴性和落後性的表現。

北方少數民族長期過著以遊牧和漁獵為主的生活,逐水草而居,車帳到處即為家,無論男女老幼都善於騎馬射箭,因而民族性格開朗、曠達、豪放、率直,崇尚武力。經過了長期艱苦的征戰,建立了國家政權,爾後又發動了連年的對外戰爭,充分展示和發揮了遊牧民族所具有的威武雄風。然而大規模的戰爭結束後,所麵臨的是內部政權的建設和鞏固問題,在吸收漢文化、建立典章製度的同時,他們仍然保留了帶有本民族特色的尚武精神。尤其是作為開國的幾代君主,都竭力保持自己高超的武功威嚴和無與倫比的英雄氣概,使群下望而生畏,不敢有覬覦之心。遼、金時有四時捺缽製度。春夏秋冬四季,皇帝都抽出一定時間帶領群臣分別到各固定的地方打獵休息,實際是利用這樣的機會炫耀皇帝武功,給群下一些顏色看看,以保證自己皇權地位的鞏固。元朝時期雖然沒有四時捺缽製度,但是一直處於內外紛爭的狀態之中,大規模的戰爭幾乎接連不斷,鎮壓諸王的叛亂和農民起義以及內部軍閥間的廝殺,貫串了元朝的始終。除了鎮壓農民起義之外,更多的是通過武力進行內部的權力爭奪。尚武精神是北方少數民族及其統治者的又一特征。

遼金元時期各朝代在政治製度上也有各具特色的地方。遼朝的南北麵官製,以漢官治理漢地,實行漢族的封建製度;以契丹官員治理契丹地區,實行奴隸製度並逐漸向封建製過渡。這是典型的一國兩製的辦法,具有開創性的意義。金朝時設立過行台尚書省,統治偽齊舊地,仍保存漢人官製,這也是過渡階段的一國兩製辦法。元朝管理藏族事務的宣政院;管理澎湖、台灣事務的澎湖巡檢司以及地方上的行省製,對後來中央及地方行政機構的設立都有深遠影響。元代的行省製就演變為現在省一級的建製。在中國政治製度史上,遼金元時期也占有重要地位。

這一時期的社會經濟都有不同程度的發展。在遼朝統治區域內,燕雲和原渤海國等傳統農業區的農業生產仍然保持了較高的發展水平;在契丹族世代居住的地區,農業也有很大發展,遼全國50餘城都有“和糴倉”。遼代的冶鐵業、紡織業非常著名。首山(鞍山)、鐵利府(吉林敦化西南)、東平縣(遼陽)等地鐵礦及其采煉相當發達。靈河(大淩河)流域養蠶絲織已出現了“專業戶”。金朝時期東北地區得到迅速開發,農業生產連年豐收。在其他地區,墾田麵積、單位麵積產量都保持了宋的水平。金代手工業中的冶鐵、陶瓷、紡織、火器製造等都很發達,印刷業中的雕版技術可與南宋相媲美。金朝中都是政治經濟和商業中心,人口巳多達百萬。實現統一後的元朝,推動了封建經濟的發展與繁榮。元朝時更加重視農業,采取了一係列恢複和發展農業生產的措施,其中在全國農村推行村社製度,組織和督促農民從事生產話動以及政府頒發介紹農業生產經驗的書籍,都是很有特色的,是其他朝代所沒有的。農業工具改進;生產技術和產量提高;棉花種植麵積擴大;邊疆農業發展等方麵是其突出的表現。手工業中棉紡織技術改進,使棉織業得到空前發展。帶有民族特色的氈罽業在元朝發展起來。元朝的商業發展,城市繁榮超過了以前各代。元朝時期社會經濟、科學技術發展仍然居於世界的領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