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曹操打得落花流水的劉備得到了荊州牧劉表的收留。在新野,劉備反省自己的人生,他決心重組自己的資產,最重要的一步,是尋找為自己做最合理前景規劃的高級管理人才。這時,他遇到了一個叫“臥龍”的年輕人。
劉表與他的世外桃源
東漢獻帝建安六年(201年)的秋天,在官渡得勝歸來的曹操在汝南輕鬆地進行了一次狩獵,狩獵的對象不是什麼麋鹿、豺狼,而是老朋友劉備。劉備可不打算做曹公的盤中餐,他向南潰逃,投奔荊州而去。
荊州首府襄陽城外,漢末名流、荊州牧劉表親自出城迎接劉備的到來,把劉備當做上賓禮遇,歡迎儀式如此隆重,令落魄的劉玄德受寵若驚。
在漢末群雄之中,劉表絕非泛泛之輩,他本是黨人俊傑,名列“八顧”之一(詳見第一章)。2世紀90年代初,董卓主導下的朝廷委任他為荊州刺史,劉表一個人、一匹馬離開京師,踏上荊州的土地,他的轄區範圍內,北有袁術、孫堅盤踞南陽,虎視眈眈,南有蘇代、貝羽等江南宗賊割據作亂。劉表一個文弱書生,董卓也沒有給他撥一個兵、發一筆餉,手裏隻有一紙委任狀而已,如何是好?
年近五十的劉表先進入了一個叫宜城的小縣,請來了三個人。這三個人,兩個姓蒯:蒯良、蒯越,一個姓蔡:蔡瑁,都是荊州地方上的豪門大族。蒯氏,據說是楚漢相爭時期勸說韓信造反的蒯徹的後代。兄弟二人,大哥蒯良、小弟蒯越,皆有賢名。蔡氏也是襄陽的名門望族,蔡瑁本人少年時還曾經遊曆中土,與曹操有一段交情。
三人之中,蒯越曾經做過已故大將軍何進的部屬,所以與劉表相識。劉表正是通過蒯越請來了蒯良與蔡瑁。
三人到席之後,劉表虛心求教治理荊州的方略。
“大人要想百姓信服您,隻要施行仁政就可以了。仁義不夠,百姓自然不服;仁義做到位了,百姓就會像流水一樣歸於您的帳下。”蒯家大哥蒯良第一個說話,但他的話讓劉表很是鬱悶,劉表自己也是黨人名流,聖賢書讀得比誰都多,孔夫子的“仁政愛民”,他怎麼不知道?可是眼下是亂世,有道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講仁義,袁術就會退兵?江南宗賊就會不戰而降?
還是弟弟蒯越的話比較實在些,他告訴劉表,“仁義”是太平世道的治理之道,在這亂世,必須以權謀先行。眼下劉表帳下缺兵少將,幸好對手的素質也不高,袁術這個人“勇而無斷”,蘇代、貝羽更不足慮。劉表隻要采用正確的策略,完全可以搞定他們。
蒯越為劉表製訂的方案是:“分而治之、先南後北”。根據這個方案,劉表派出蒯越引誘江南的宗賊頭目總計達五十五人,許以高官厚祿,騙到宜城開會,然後一網打盡、全部斬首。繼而收編、整合各獨立武裝,以江陵為南方軍區,襄陽為北方軍區,北方對袁術采取守勢,南方則積極進攻,先後收複長沙等四個郡。於是不過一年,劉表已經成功地安定荊州,轄區內八個郡,隻有最北端的南陽在袁術、孫堅手中。
可以說劉表初次表演極為出色,即便與當時出盡風頭的袁紹、曹操相比,也毫不遜色,足以獲得高分。
一年之後,劉表迎來第二次挑戰,這一次他的對手是在反董戰場上獨占鼇頭、勇冠三軍的孫堅,他受袁術的差遣,南下荊州。劉表派部將黃祖截擊,本來已經潰敗,可是孫堅太過輕敵,深夜追入峴山的密林,被伏軍射殺。劉表很僥幸地贏得了對孫堅的勝利。
孫堅死後,袁術再也不能對荊州造成威脅。此後,劉表在荊州安度了三年多的太平歲月。這段時間,他在荊州營造了一個“勸穡務農,以田以漁,稌粟紅腐,年穀豐夥,江湖之中,無劫掠之寇,沅湘之間,無壤竊之民”的人間樂土,儼然亂世中的一個世外桃源。
荊州富強之後,劉表若有野心,完全可以憑借荊州的雄厚資本,率領“帶甲十餘萬”逐鹿中原,與群雄爭奪天下。然而劉表的心中卻隻想:“愛民養士、從容自保”。這樣一種心態,很為後代好事者指責,罪狀無非“不思進取”。但是,也請指責劉表的人掂量一下,如果劉表也義無反顧地加入到亂世廝殺中去,荊州將死多少人,看看陶謙的徐州,看看公孫瓚的幽州,看看袁術的淮南,看看李傕、郭汜的關中,累累死骨,都是為了一己私欲的權力爭奪。回頭看看荊州的安居樂業,這是怎樣的一個“世外桃源”?
事實上,正是劉表這樣的“不思進取者”守護著這“世外桃源”,看護著大漢帝國所剩無幾的一塊淨土。可貴的是,與其他土皇帝相比,劉表的物質欲望也並不貪婪,他在荊州主政將近二十年,卻幾乎沒有什麼積蓄。可以想象,如果生在文景之治或是光武中興這樣的年代,劉表將是怎樣的一個“循吏”!
數年之後,西涼軍團的一支殘餘部隊在張濟的帶領之下,挑戰劉表的“桃源國”。幸運女神再次降臨到劉表頭上,張濟在攻穰城時被亂箭射死。荊州官屬都向劉表表示祝賀,劉表卻說:“張濟走投無路才來到荊州,我作為主人,招待不周,至於戰場殺傷,這不是我的本意,你們為什麼要向我祝賀?”
劉表的這些話自然有人傳到涼州軍人那裏,在張繡的主持下,這些軍人向劉表臣服。此後若幹時間,這些驍勇善戰的涼州軍人忠實地守護著荊州的北疆。
官渡大戰前夕,袁紹派使者南下荊州,他的意圖很明確,那就是請劉表出兵,參加這一場廝殺。劉表與袁紹的交情不淺,最早可以上溯到黨錮時代。從個人情感而言,他很樂意支持袁紹一把,但是他卻始終猶豫不決。
劉表為什麼猶豫?治中鄧羲勸他,一定要在袁、曹之間做出一個決斷,否則“當斷不斷反受其害”。鄧羲的話很實在,完全是為了劉表的切身利益著想,然而劉表卻一口拒絕,他很天真地說:“我對內不失貢職(指對許縣朝廷),對外不背盟主(指袁紹),這不是兩全其美麼,為什麼鄧治中如此責怪?”
鄧羲聽了既無奈又傷感,他太了解劉表這個人,他這種病,叫做“正人君子的天真病”,無藥可救!鄧羲唯有辭職,從此再也沒有在劉表麵前出現。劉表的天真,在於他不願意因為袁、曹的權力爭奪而卷入戰爭,因為他深知,一旦卷入戰爭,荊州將永無寧日。
劉表的選擇,為荊州爭取了若幹年的和平,卻對自家的前途很不利。曹操擔心劉表參戰,為了拖住荊州,曹氏的間諜鼓動了對劉表素來不滿的長沙太守張羨,張太守在南方發動叛亂,戰爭持續一年多,死傷無數,最終劉表平定了這場叛亂。然而“世外桃源”的安寧卻再也難以回複,因為打敗袁紹後的曹操已經把矛頭指向了荊州。
亂世總是偏愛梟雄,劉表不是梟雄,以中國人的評價標準,也很難說是一個英雄。但他能在亂世之中保全一塊安寧的“世外桃源”,他的沒有野心招致“胸無大誌”的批評,卻為荊州百姓帶來近二十年的和平與發展。或許劉表這樣的人物在基督教的文化氛圍中會更受肯定;倘若三國有“諾貝爾和平獎”,劉表是當之無愧的!
不速之客
從往事看,劉備完全當得上“天煞孤星”的稱號。最初公孫瓚幫他,結果公孫瓚被袁紹滅了;接著陶謙收留他,陶謙也一命嗚呼了;曹操收留他,他又聯合董承想取曹操的性命;袁紹收留他,結果袁紹在官渡敗了;這回輪到劉表了(最後一個倒黴的人是劉璋吧)……
劉表最痛恨擾亂荊州和平之人,但他當時也許沒有想到,他熱情歡迎的劉備此人,正是一個好戰之徒,他一心想將荊州引入戰亂,當然,他的理由很高尚,為了“匡扶漢室”!
劉表並不以為劉備是什麼“中山靖王之後”,因為劉表自己是正宗的漢室宗親,相比而言,劉備的宗室身份太山寨了。劉表收留劉備的理由很簡單,那就是在張繡降曹之後,荊州的北門缺少一個看門的,劉備恰好是擔當這樣一個角色的最好人選。
劉表又一次犯了“天真病”,他的一廂情願,恰好是劉備的求之不得。劉表給了流浪無居所的他一塊地盤,雖則不大,隻是一個叫做新野的小縣;劉表又給了如喪家犬般的劉備一些兵,雖則不多,幾千人而已。
地盤不大,可以去打;兵馬不多,可以去招。劉備在新野的日子,唯有一個主題,那就是“韜光隱晦謀發展”。對於劉備來說,要想成長成為足以與曹操抗衡的勢力,最為緊迫的問題,不是兵也不是錢,而是人才。當初他依靠師兄公孫瓚的支持組建了他的第一支團隊,部下隻有關羽、張飛、簡雍和師兄借給他的趙雲而已。等到入主徐州,他的團隊之中,才有糜竺、孫乾這樣的士大夫加入。此後遊走於曹操、袁紹之間,唯一的收獲,也隻有趙雲的正式加入算是個驚喜,劉辟、龔都都是黃巾餘黨,且合作時間又短,紛紛死於非命。
在新野,劉備遇到的第一個人才是徐庶。徐庶是潁川人,本可以投靠他的老鄉荀彧,在曹營龐大的“潁川幫”裏謀一份差事做,可是因為陰差陽錯,年少衝動、愛擊劍好行俠仗義的他殺了人,不得不流亡異鄉。最終落腳在亂世之“桃源”——荊州。
徐庶自知自己一個劍士豪傑,很難與熱愛和平的劉表合拍,所以盡管劉表曾經多次禮聘,徐庶總是堅辭不就。直到“胸懷大誌”的劉備來到新野,徐庶這才欣然前往,投奔劉備,做了他的部屬。
徐庶文武雙全,的確是難得的人才,可是他卻告訴劉備,荊州鄉間隱居著一個號稱“臥龍”的年輕人,這才是真正的“經天緯地之才”!劉備很驚訝,他請徐庶把此人引來相見,但是徐庶卻說:“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
徐庶是主動送上門的,然而這個“臥龍”卻非劉備自己去請不可!徐庶這麼一說,劉備還真有點非見此人不可了。不過劉備並沒有急於三顧茅廬,他先去訪問了一位號稱“水鏡先生”的高人,他也是潁川人,姓司馬,單名一個徽字。“水鏡先生”不願出仕,卻告訴劉備,除了“臥龍”,還有一個“鳳雛”。他說:“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於俊傑。此間隻有臥龍鳳雛。”劉備大奇,追問:“臥龍、鳳雛究竟是什麼人?”“水鏡先生”回答說:“諸葛孔明、龐士元也。”
劉備再次聽到諸葛亮的大名,終於決心尋訪“臥龍”。大約在建安七年(202年),劉備兩次訪問隆中,可惜都與諸葛亮失之交臂,未能見麵。
這時,劉備卻得到了一個消息,原來一代豪傑袁本初已經在冀州病逝,兩子袁譚、袁尚為了繼承權問題爭鬥不休,曹操利用這個戰機渡河北上,討伐袁氏。所謂“螳螂捕蟬黃雀在後”,許縣空虛,正是襲擊的好機會。劉備立刻去襄陽麵見劉表,請求出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