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新野時期:劉備的自我反省(2 / 3)

但是在會談之時,劉表卻流露出無意出兵的意思,劉備不禁大失所望,他怫然起身如廁,更衣之時看見大腿上的肉多而鬆弛(髀裏肉生),劉備頓時感慨萬千、慨然淚下。回到座位上,劉表看見劉備臉上猶有淚痕,自然奇怪,問了一句。這一問,劉備倒是靈機一動,他告訴劉表,自己往年馳騁疆場、身不離鞍,所以大腿上沒有一塊贅肉。如今在荊州安享太平,騎馬少了,大腿上的贅肉便又出來了。

由此劉備發出感慨說:“光陰似箭日月如梭,老之將至,卻不能建功立業,身為大丈夫,怎麼能不悲傷流涕呢?”這話既是自我鞭策,也是對劉表的諷刺。同樣是男子漢大丈夫,劉備為不能建功立業而心痛流淚,你劉表為何無動於衷?

或許真的受了這句話的觸動,劉表破天荒地給劉備增加了一些兵馬,讓他對許縣來一次試探性攻擊。劉備大喜,回到新野之後做了積極而周密的準備,待軍馬到齊。劉備便率領這支荊州軍團向北移動,悄然入境,於這一年的秋季,推進到南陽附近的葉縣。

在葉縣,劉備赫然發現,曹操已經預留下夏侯惇、於禁兩支人馬迎候於此。劉備大吃一驚,放火焚燒軍營,連夜撤退。魯莽的“獨眼龍”夏侯惇急於立功,打算乘勝追擊。當時李典也在軍中,規勸說:“劉備無緣無故燒營逃走,一定在前麵設下了埋伏。”李典隨即在行軍地圖上指出:葉縣以南博望一帶,道路狹窄、草高林深,如今又是秋高氣爽、天幹物燥,易於縱火。總之一句話,不可追擊。

夏侯惇認為李典太謹慎小心了,李典說得不無道理,可是對手是劉備,這個劉備自從發跡以來,一直是丟人現眼的敗軍之將,單是老婆就被敵人俘虜過三次。如果連劉備這樣的窩囊廢都不敢追,還打什麼仗!

於是夏侯惇大大咧咧地進了博望,果然陷入劉備的埋伏,一把大火,夏侯惇幾乎喪命於此,多虧李典及時救援,這才救出夏侯惇。

夏侯惇當時的職務是建武將軍、高安鄉侯,軍中俗稱“盲夏侯”。他在曹營中的地位不低,劉備能擊敗這樣的名將,令南北人士刮目相看,在荊州的威望陡然急升。但是這一仗,也讓劉表加重了對劉備的猜忌和戒備之心。他不再放心讓劉備在新野茁壯成長,而是將劉備從新野調到樊城駐紮。樊城與襄陽隔水相望,等於是在劉表的眼皮子底下。也就是說,從此劉備的一舉一動皆在劉表的控製之下,成了籠中囚鳥。

甚至有流言說,劉表的部下蒯越、蔡瑁有謀害劉備之心,在一次宴會上,他們露出了馬腳,劉備假裝如廁更衣(又來這一招?),悄悄溜走。蔡瑁一路追殺,在襄陽西郊的檀溪水中,望見了馬蹄陷入水中淤泥的劉備。

“劉豫州,何故不辭而別?”蔡瑁故意嘲弄。

劉備所乘坐騎叫做“的盧”,據晉人傅玄說是當年曹操讓他到馬廄自選駿馬,劉備經過上、中兩級馬廄都不停留,偏偏在下等馬廄裏相中了這匹萎靡不振的“的盧”,當時圍觀的一眾曹營文武,莫不大笑。

此刻,劉備揮鞭大叫:“的盧的盧,今日厄矣,可努力!”

奇跡發生了,這匹眾人眼中的劣等馬一躍而起,飛起三丈多高,瀟灑地躍到了檀溪的彼岸,令這邊的蔡瑁等人目瞪口呆。

劉玄德“馬躍檀溪”的故事在荊州鄉間很快流傳開來,仿佛是預示著劉備的人生大逆轉即將到來,因為多少年以來,不得誌的劉備一直仿若一匹劣等馬,而今,他也想如“的盧”一般飛躍而起,從此改變世人對劉玄德的“常敗將軍”印象。

也就在駐紮樊城期,劉備的團隊裏多了一個年輕人,他的姓名,叫做諸葛亮。

規劃人生

二十多年後,身為蜀漢丞相的諸葛亮在《出師表》中回顧了自己的出仕。他是這麼說的:“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谘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諸葛亮的意思是:他本來是個隱居在南陽鄉下耕種的老百姓,隻求在這亂世中活命,並不打算出來做官。可是劉備卻三顧茅廬,向他谘詢救國之策,諸葛亮感激劉備的知遇之恩,自然湧泉相報。

諸葛亮的“湧泉相報”,是為劉備的人生做了一次(估計也是第一次)整體的規劃。其內容大致如下:

1.我是誰?

劉備的自述:漢左將軍、宜城亭侯領豫州牧涿郡劉備。

2.我想幹什麼?

劉備的自述: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欲匡扶漢室。

孔明的分析:你的真實意圖是像劉邦那樣以一介布衣而取得天下(沒有明確表達,但從後事發展來看,孔明完全心知肚明)。

3.我有什麼?

劉備的自述:我是個自不量力的人,想實現匡扶漢室的誌向,可是能力不足,誌向難以實現(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而智術淺短,遂用猖獗,至於今日)。

孔明的分析:你是漢朝宗室,在世人心目中是個重情重義的英雄,愛惜人才是你的優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

4.我能得到什麼?

孔明的分析:兩個不利條件:曹操和孫權碰不得:曹操“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曆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兩個有利條件:劉表和劉璋是兩個軟柿子:“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益州險塞,沃野千裏,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5.我該怎麼做?

孔明的分析:內求發展,奪取荊、益二州,外求支援,聯合孫權。一旦曹操內部發生變化(指許縣朝廷內訌或曹操死亡),兩路北上,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以出秦川。

諸葛亮的這份規劃,顯然令劉備大開眼界,其要害是指出了劉備的發展方向,也就是向南(荊州)、向西(益州),和實現發展的必要途徑(連接孫權),這恐怕也是最能打動劉備的地方。

然而諸葛亮的規劃有一個極為重要的缺陷,那就是荊州、益州這兩塊餡餅,不但劉備想要,就是孫權、曹操也想要分一杯羹!劉備要兼有兩州,如何處理與孫、曹的關係,尤其是設計中的盟友孫權,他的地盤與荊州接壤,一旦出現兩家爭奪荊州的局麵,如何處置?在發生此種情形之前,又該采取怎樣的預防措施?

可以想見的是,諸葛亮與劉備初次見麵,來不及深談這些問題。可是在日後,身為“軍師中郎將”的諸葛亮完全有職責考慮彌補。或許是因為形勢發展太快,又或者確實是太忙了、疏忽了,諸葛亮最終也沒能對這份規劃的一些漏洞做出彌補,結果是漏洞越來越大,最終導致了“吳更違盟,關羽毀敗,秭歸蹉跌”(諸葛亮《後出師表》)的結局。

劉備聘用諸葛亮的消息,很快傳到劉表耳中。其實,對於劉備團隊發生的每一次變化,劉表莫不了如指掌。徐庶、諸葛亮這些名字,劉表都不陌生。劉表曾經征辟徐庶到自己幕下做事,但是徐庶推辭說體弱多病,劉表知道那是裝的。但是劉表這樣的人,知道強扭的瓜不甜,徐庶不樂意出仕,也就由他去。

諸葛亮更是熟人,他的老婆是荊州沔南名士黃承彥的女兒,他的丈母娘是劉表現任妻子蔡夫人的姐姐。說白了,劉表算是諸葛亮的姨父,蔡瑁則是諸葛亮的妻舅。有這層關係,諸葛亮卻不願意出仕荊州,而在隆中隱居。隱居也就罷了,他還以管仲、樂毅自比,這兩個人的才幹且不論,在政治態度上卻都是熱心出仕、汲汲有作為的人物。也就是說,諸葛亮不是真的想做隱士,而是看不中劉表這個人。

劉表想:這算個什麼事呢?當年諸葛玄(諸葛亮的叔父)是自己的故交,所以劉表推薦諸葛玄做豫章太守,結果遭到劉繇(袁紹任命的揚州刺史)、朱皓(朝廷任命的豫章太守)的攻擊,待不下去,隻好又回到荊州來。又是劉表收留了諸葛玄一家子人,而諸葛玄死後,假如諸葛亮願意出仕,劉表也樂意接受。可是沒想到這年輕人卻看不上他姨父,這算個什麼事呢!

有人說,諸葛亮是感遇劉備的三顧茅廬而出仕。好事者編排的故事說:“劉備兩次探訪孔明於隆中,都未見其人。劉備隻得留下一封信,表達自己對臥龍的敬仰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匡扶漢室的意願。之後劉備與關羽、張飛第三次訪問隆中,其時臥龍正在草堂春睡,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臥龍自己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臥龍先生見到劉備誌向遠大,而且態度誠懇,欣然答應出來幫劉備做事。”

這個故事讓劉表捧腹大笑,所謂“臥龍”,不過是司馬徽老頭和徐庶等一幫無所事事的流浪漢吹捧之詞罷了,一個荊州鄉間的年青書生,能有多大本事,輔助劉備成“何等事業”?

劉表寧願更相信另一個版本,諸葛亮是自己前往樊城,“毛遂自薦”加入劉備團隊的。據知情人言,劉備起初對這個滿口大話卻乳臭未幹的年輕人並不看重。一次會議之後,眾人都離開,隻有諸葛亮留下,似乎有話要說。劉備卻無心聽他吹牛,自得其樂地用一條犛牛尾編織起來。他本是鞋匠出身,投身沙場以來,忙於軍務,這手藝荒廢了不少,卻還多少記得一些。

這一下,諸葛亮等於被晾在了一邊,他忍不住搶白了劉備一句:“本來以為將軍誌向遠大,誰想隻是編結毛物而已!”

無緣無故被一個年輕人嘲諷一通,劉備不高興了,放下手中活:“這是什麼話,我隻是用它來打發時間、忘去憂愁而已!”

諸葛亮笑,我知道將軍為什麼而發愁。將軍可想過,劉鎮南(劉表)與曹公相比如何?劉備也笑了,這是廢話,當然不能相提並論。

“將軍自度何如也?”

“亦不如也。”

“既然劉鎮南和將軍都不如曹公,兵馬又少,如何來應付眼前的危局呢?”

這正是劉備的憂愁,所謂一語中的,劉備立刻成了諸葛亮忠實的聽眾。諸葛亮告訴劉備,荊州的人口眾多,特別是從四方逃難流亡而來的人口更是不可勝數,但是他們的戶籍卻不在本地,所以並不積極響應征兵。如果將軍能夠說服劉鎮南,將這些遊戶納入荊州的戶籍係統,那麼征兵將事半功倍。

這是諸葛亮為劉備出的第一個主意,劉備照辦之後,隊伍迅速壯大,很快從“數千之卒”擴張到“萬人之眾”。劉備對孔明也開始刮目相看,從此以上賓相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