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宮廷社會 (1)(3 / 3)

菲利普 ·弗雷特和賈寧都指出 ,承德實際上是大清帝國的第三個都城 ,盡管它沒有得到正式命名。18世紀 20年代 ,皇家山莊周圍的地區在行政上被設為一個廳 (熱河廳 ),1733年被升格為承德州 ,隸屬於直隸總督。雖然它在 1742年被降為廳 ,但1778年又被升格為府。從象征的意義上來說 ,它是塞外之都 ,在理藩院的掌管下 ,蒙古人、維吾爾人和藏族人在這裏實踐宮廷禮儀。賈寧認為 ,朝覲皇帝的禮儀來源於穆斯林的朝聖傳統 ,因此包含著 宗教意義。雖然藏族人不用朝覲皇帝 ,內亞的其他貴族每年都得分批前往清宮朝覲皇帝。朝覲常常被安排在承德的夏宮進行 ,正如另外一個宮廷禮儀 ———圍獵 ———被安排在木蘭一樣。賈寧指出 ,西藏喇嘛、蒙古貴族和穆斯林阿訇 (伯克 )參加的圍獵是源於蒙古族和滿族傳統的一種禮儀。圍獵活動給頭銜較低的內亞精英集團成員提供了在參加一種強化滿洲和內亞聯係的活動的同時 ,更親密地接觸皇帝的機會。

乾隆時期承德是一個繁華之地。皇帝的生日慶典 (超過 40次)使這裏宴席成林 ,歌舞升平。正是在避暑山莊 ,乾隆皇帝慶賀了杜爾伯特蒙古人的歸順 (1754年),接見了六世班禪 (1780年)和馬嘎爾尼勳爵率領的英國使團 (1793年)。

皇家山莊

明朝的皇帝一直待在紫禁城 ,而清朝最高統治者卻經常離開北京 ,在郊外的避暑勝地處理政務。1667年親政以後 ,康熙皇帝開始很好地利用明朝統治者在紫禁城外的各個花園。1682年,他在北京西南 6英裏處的圍場 ———南苑修建了一個行宮。1683年三藩之亂的最終平定 ,使他能夠在北京西北的山上大興土木 ,他可在那兒的勝景中休養歇息。1690年,暢春園竣工 ,金、元、明三朝統治者也曾在該地建園。暢春園成了康熙皇帝最喜歡的居所。由於他經常駐蹕該園 ,中央政府所有重要的衙門都在園中開設辦事處 ,以使政務能夠照常處理。暢春園也是 1712年玄燁公開斥責太子允礽的地方。1722年疾病纏身的皇帝被抬進該園 ,並病逝於此。康熙皇帝去世以後 ,該園成為皇太後的居所。

1709年,胤禛在暢春園以北得到了一塊地修建王府花園。他的園子名為圓明園。1716年和 1722年,康熙皇帝兩度巡幸該園中的牡丹園。1725年以後 ,已成為雍正皇帝的胤禛增建園中房屋 ,以使各個衙門能隨他入園。他廣泛使用圓明園 ,並於 1735年逝世於該園中。他的繼承者乾隆皇帝也很喜歡圓明園 ,在他青少年時代,這裏一直是他的家 (他父親活著時 ,他住在長春仙館)。

弘曆增建了更多的禦園 :靜宜園 (1745年)和緊挨著圓明園東牆的長春園 (1749—1770)。郎世寧在長春園北部設計並建造了歐洲風格的噴泉和宮殿。到 1772年,圓明園、暢春園和綺春園 (後改名為萬壽園 )已成為帝都西北郊規模宏大的皇家園林。為慶賀母親六十大壽 ,乾隆皇帝疏浚了園中湖泊 ,改名為昆明湖。他還翻修了清漪園 ———1749年建成的一個園子 ,位於昆明湖東岸。這些園林於 1860年10月被英法聯軍毀掉以後 ,清漪園得到重建和擴展 ,並被慈禧太後改名為頤和園。

北京

北京城主要的空間布局和建築在清朝占領北京之前很久就形 成了。作為遼、元、明各朝的都城 ,北京城坐落在南北中軸線上 ,有寬闊的街道通往城中央的宏大宮殿群。北京被劃分為棋盤一樣的若幹 “方”,更細分為無數條小胡同。甚至城牆內的湖也各具特色,700年後仍保持不變。

不過 ,大清為北京增加的東西並不是無足輕重的。著名清史專家戴逸把北京城的重修歸功於乾隆皇帝。明清兩代的其他帝王對北京城的影響都不及乾隆皇帝。大清帝國國泰民安 ,國庫的盈餘被用於資助公共事務。1738年後的 30年裏 ,弘曆實施了一項雄心勃勃的建設計劃。他改善了京城的水利控製係統 ,整修了京城的道路和城牆,翻修了宮殿和禦園 ,並修建寧壽宮作為自己退位後的頤養之所。1736年,坍毀的太廟得到重建 ;18世紀 40年代和 50年代初,北京建成了許多寺院 ,並重建了重要的國家級祭祀場所。

滿族人保留了北京的儒家符號體係。北京是一座聖城 ,與皇天上帝之都一樣神聖。由於國家的兩項主要職能是祭祀 (例如宗教禮拜 )和戰爭 ,國家宗教中的重要祭壇就成為都城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最初這些祭壇都被建在城牆之外的郊野。從後漢 (公元25—220)開始 ,冬至日可在城南祭天 ,夏至日可在城北祭地 。北京的天壇坐落在內城最南邊的一個有圍牆的大園子中 ,地壇則位於內城以北。它們與位於內城城牆東西外側的日壇和月壇構成了皇家在四個方向的祭拜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