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家族政治(3)(3 / 3)

皇子皇孫在上書房 (宗學 )上課 (參閱圖三)。上書房位於皇帝處理日常國務的乾清宮的東側。西苑和圓明園也有教室 ,這樣皇帝全家移住園中時課業就不會中斷。一年四季由翰林們授課 ,每天從淩晨 5時到下午 4時,課程包括滿文、蒙古文和漢文 ,以及騎馬射箭和其他軍事科目。

在宗學中,皇子與堂兄弟及挑選進來的八旗高官之子 (滿語稱為哈哈珠塞)混雜相處。經皇帝批準,已經遷出紫禁城的王公之子亦可到宗學學習。在教室裏,宮廷禮節較為寬鬆,但衣著和考勤有嚴格的規定。宗學的學期不定,許多學生似乎不得不一直學到成年。嘉慶皇帝回憶說,他和兄弟永璘在宗學裏學習了 二十餘年。道光皇帝寫道,他在教室裏度過了 “三十餘年”。鹹豐皇帝奕一直學到登上皇位,他的兄弟奕過繼給了惇親王綿愷,但一直在宗學學習。

參加慶典的皇子皇孫在完成任務後必須回宗學上課,無故缺席或早退將被彙報給皇帝。上宗學也是一種罰戒方式:1855年恭親王奕完成生母葬禮後,諭旨命他放棄所有職位,重回宗學學習。令人有些驚訝的是,確實有違反紀律者:1770年乾隆皇帝派人到宗學去叫四子永珹,結果被告知他因參加祭禮而不在學校。但皇帝注意到,祭祀時間是在黎明,永珹應該到校上課,不應該以參加祭禮為借口不上課。當時永珹是31歲。

皇子皇孫進入宗學後就離開女性住宿區,搬到 “童子房”。他們有時共居一室,有時與仆從單獨住在一起。清朝初年,內廷有若幹庭院供這些皇子皇孫居住 (參閱第一章)。最初用於居住的乾東五所和乾西五所 (從父親的角度看)有利於很好地控製孩子們的活動,因為這些居所背靠著紫禁城的北圍牆,隻能從一個小巷深處的東門和西門進出。

皇子皇孫十四五歲的時候 ,要由皇帝為他們在符合條件的女孩中挑選新娘 (參閱第四章 ),從此時起 ,他們就開始了下一個階段的生活。婚姻意味著他們能得到更多的賞賜。進宗學後他們每月的津貼由 10兩銀子增加到 50兩,婚後會再度增加。他們的妻子會得到婢女、食物和單獨的津貼。1826年的條例規定 ,皇子婚後每月可領津貼 500兩銀子 ,皇孫可領 200兩,皇曾孫可領 100兩。然而,檔案材料顯示 ,19世紀初隻有一小部分津貼發放到皇子皇孫手中 :19世紀五六十年代 ,已婚皇子每月似乎隻領到 100兩銀子。旻寧回憶說 :“朕居阿哥所時 ,自奉極約 ,每晚隻置燒餅五個 ,朕與孝穆皇後各食二個 ,餘其一給大阿哥食之 ,盛飯不過用三桃碗耳,安用此盛設為耶 !”

皇子皇孫一直生活在紫禁城或禦園中 ,直到皇帝賜給他們府邸另立門戶。單獨的宅院是一個重大的難題 ,賞賜日期經常被拖延。尤其是在 19世紀 ,有爵位的已婚皇子仍與妻子兒女一起住在皇宮達數年之久。弘曆、顒琰、旻寧和奕四位皇帝登基之前從未搬出過皇宮。在搬入分配給自己的私宅之時 ,永璿已婚達 18年,永璘已婚達 14年。弘曆十一子永瑆得到屬於自己的宅院時已43歲。另外一些皇子 ,如已婚的永璜和永璋 ,在獲得恩封之前就死了 ,所以 ,永璜的兒子綿德和綿恩是在宮裏長大的。綿德於 1765年結婚 ,在宮裏一直住到 1779年。綿德的兒子奕純在獲得

自己的私宅後 ,仍住在壽康宮。綿恩在宮裏也一直住到 177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