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家族政治(3)(2 / 3)

18世紀至 19世紀初 ,從近支到近派宗支的曆史演變是由削減供養愛新覺羅氏的財政負擔的需要所推動的 ,這與削減王公貴族年俸數額的努力是相同的 (參閱第二章)。朝廷為宗室創設了許多工作崗位 ,他們可以被征召到侍衛的宗室隊 ,可以到宗人府供職 ,六部和理藩院也有他們的位置。弘曆在都察院為宗室特別增設了職位。顒琰特設了一種考試 ,選拔宗室中的翻譯人才。①但是 ,宗室能做的事還是有限製的。正如嘉慶皇帝在 1813年指出的 :“世祖入關敉亂 ,定鼎京師。諸王、貝勒、貝子、公及眾宗室 ,隨至北京屏藩輔翼 ,於今百七十餘年矣。八旗生齒益繁 ,億萬黎民 ,輻輳京邑 ,物產昂貴 ,此必然之勢。設官分職 ,經費有常 ,豈能歲增祿糈 ,亦未能盡用宗室 ,置滿洲、蒙古、漢官於閑地。”

宮廷中的宗室過多 ,必須削減他們的人數。1802年的一道上諭對此做了非常明確的表述 :

近來呈遞者太多 ,不可不示以限製。自本年萬壽暨明歲元旦為始 ,親王、郡王、貝勒 ,無論內廷、外廷行走 ,俱準呈遞。貝子、公,惟內廷行走者 ,準其呈遞。

這些措施背後的主要動機在於削減吃皇糧的宗室的規模 ,同時降低人們對這個團體的關注程度。在康熙朝 ,皇帝在春節舉辦大型宴會宴請八旗貴族、蒙古王公、外國使節和文武大臣 ,不為皇帝近支單獨舉辦宴會。為直係子孫和親王單獨舉辦宴會的做法始於乾隆皇帝。弘曆還決定隻由直係後代在太廟祭祖。嘉慶和道光皇帝邀請皇子和 “親藩 ”赴宴 ,鹹豐朝以降 ,這些後代成了 “近支親藩 ”。

皇子

通過追溯一個阿哥 (皇子 )的生活經曆 ,我們可以體會一下王公在清代意味著什麼。雖然皇子通常可與生母一起生活到 6歲,但從他出生開始就有了仆人。年幼的皇子至少有一個奶媽 (滿語稱嬤嬤 )和多名保姆 (滿語稱瑪瑪裏 )負責照料。不過 ,與百姓一樣 ,皇子的社會存在也始於出生一個月舉辦過 “滿月 ”慶典並在廣儲司登記之後。內務府為每個皇子定量供應日常所需的肉、蔬菜、米麵、取暖和做飯用的煤炭 ,還有蠟燭。每個皇子每月可得10兩銀子、一定數量的茶葉 ,每年可得金、銀、綢緞布料和毛皮等賞賜品。

許多滿族人和蒙古人對天花沒有免疫力 ,他們認為住在漢城會增加傳染這種可怕疾病的可能性。天花是嬰兒的主要殺手。 1681年康熙皇帝 (其父死於天花 )采用漢人的方法為他的皇子皇孫種痘之後 ,這種擔憂有所緩解。此後 ,種痘似乎成為宮中的通行做法 ,1747年還往太醫院簡派了一位天花專家。我們知道 ,成功的太醫可獲得金錢、紅色綢緞和一束金花 (漢語種痘的意思是 “種花 ”)等賞賜。

皇子生活中的第一個重大變化是進學校讀書。滿族人沒有很快采用漢人的習俗 :在孩子 6歲時正式送到學校讀書。康熙皇帝直到 1670年16歲時才正式開始學習儒學課程 ,但他從很小就開始讀書了。例如 ,他的第一個滿語老師是他祖母孝莊皇太後的婢女蘇麻喇姑 (參閱第五章)。太子允礽是在父親玄燁的指導下開始讀書寫字的 ,直到 12歲才跟著官派的老師學習。皇子皇孫和皇侄一起學習的學校是在雍正朝建立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