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宮廷奴仆(1)(2 / 3)

宮廷人員

太監

在整個中國曆史上 ,漢族王朝依靠太監而統治 ,因為太監在帝王與官僚係統之間圍繞政治控製權力展開的長期鬥爭中一直是皇權的代言人。太監是被閹割的男子 ,他們是賤民 ,因為他們無法履行儒教社會最根本的一項個人責任 :不能傳宗接代。讓他們成為賤民的原因同時也讓他們成了帝王的寶貝。正如陶博指出的 :“太監 ……願意執行最卑劣或者最該受天譴的命令 ,同時又不對帝王構成任何威脅。”在整個中國曆史上 ,對一直與母係姻親或大臣的政治影響力作鬥爭的帝王而言 ,他們是 “理想的奴仆 ”。但是 ,唐代特別是明末太監專權亂政的臭名昭著的事例又給滿洲人敲響了警鍾。

滿洲人進入北京後 ,繼續使用明朝皇帝的太監。多爾袞攝政時期 ,太監被禁止經手皇莊的收入 ,被禁止參加朝會 ,但1653年順治皇帝福臨創辦十三衙門 ,取代內務府成為管理宮廷的一個機構。福臨也許是想利用太監製衡旗主的獨立行事權。他對明朝的製度做了改動 ,讓包衣和太監共同掌管宮廷事務 ,再委派滿族大臣掌管十三衙門以控製管事太監。他駕崩以後 ,十三衙門被撤銷 ,但是太監繼續在宮中留用。

據說雍正皇帝曾規定 ,旗人不得充任太監 ,但檔案材料顯示這項禁令從來沒有被完全遵守。從 1740—1911年升平署 (又稱南府 )的太監名冊上可以看出 ,許多太監是旗人。1811年,嘉慶皇帝抱怨說 ,宮中太監的數量雖然有所減少 ,但當太監的旗人卻越來越多。他試圖通過提高補償金的辦法從漢族百姓中招募更多太監。

19世紀 20年代 ,充當戲子太監的百姓開始多起來。升平署的 441名戲子太監中 ,超過 30%來自北京附近的 3個縣。京郊宛平縣的人數最多 ,在道光和同治兩朝 ,升平署中來自宛平者分別占 41%和509%。人數僅次於宛平者為北京東郊 (譯者注 :應為南郊)的大興縣。位列第三的是直隸南部的青縣。

1949年以後中國搜集的一些太監的生平資料顯示了人們當太監的種種原因。慈禧太後最喜歡的太監李蓮英 1848年出生在直隸南部的一個村莊 ,是 8個孩子中的第二個。雖然他們的祖上有人當過官 ,但他的祖父是個商人 ,父親是個皮匠。1854年,年僅 6歲的李蓮英掉到一個洞裏扭傷了膝蓋 ,成了瘸子。當地的大夫治不好他 ,父親便帶他來到北京。北京有他們家的一個皮貨店 ,名叫永德堂。看病的大夫說李蓮英 “不是凡品 ”,將來不是皈依佛門,就是進宮當太監。父母發誓說 ,如果李蓮英被治好 ,他們就遵從大夫的建議。③

李蓮英的故事重複了送兒子當和尚的慣常說法。生病的男孩可能被父母承諾送給神佛以表示對治好病的謝意 :父母的想法似乎是 ,脫離正常的生活圈子是這些孩子的 “命”。莊親王府上的太監於春和出生於河北東部的一個村莊 ,他的例子是另外一種模式。於家數代都是王公祖墳的守墓人。於春和被村裏的大族趕出村後 ,於1898年流落到北京找事做 ,結果受騙被閹 ,當了太監。於春和落入這個圈套的直接原因也許是天真無邪 ———據他自己說 ,當他表示同意閹割時 ,他根本不知道閹割意味著什麼 ,但根本的原因還是貧窮 ,沒有其他謀生之道。

多數人都認可當太監的原因是 “命”和貧窮 ,但是 ,也有一些人是主動選擇當太監的 ,為的是獲得權力和財富。張祥齋似乎就是在這個動機的驅使下當太監的。他於 1891年進宮 ,先後伺候兩位皇太後達 20年之久。張祥齋於 1876年出生於河北南部的一個村莊。在1888年的大旱中 ,他和兄弟逃難到一戶人家 ,戶主碰巧是宮裏的太監。當他發現這個家庭何以如此奢華舒適時 ,就說自己願意受閹當太監。他的決定顯然引起了一陣轟動 ,因為這個地區雖然盛產太監 ,但此前從未有男孩主動追求這種命運的例子。

並非每個太監都能立刻進宮。當張蘭德發現自己被閹後卻進不了宮時 ,他就到一個旗人家裏當差做雜役 ,每月掙兩盎司散碎銀子 ,直到 3年後宮裏有了空缺。盡管禁止奢靡的法令禁止普通人雇用太監 ,但似乎沒有人告發這家人。

1751年的一道聖旨規定宮中的太監以 3300名為限。實際上 ,太監數量是隨著宮中皇子皇女和後妃數量的變化而變化的。每個後妃、皇子和公主都能按照爵位高低和年齡大小分到一定數量的太監。王公和公主成婚後仍被允許使用太監。乾隆時期宮中太監數量達到最高峰。太監數量最大幅度的減少發生於 19世紀下半葉 ,當時後宮的規模因數位幼帝登基而縮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