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皇權與對儒家禮儀的實踐(1)(1 / 3)

近些年來 ,越來越多的研究論著分析了世界各國的曆史語境中禮儀與政治互動的各種複雜方式。據一位學者定義 ,禮儀是 “符合社會準則的可以重複的象征性行為 ”。禮儀構成我們對現實的感知和對世界的看法。雖然一直處在變化中 ,但禮儀以其延續性掩蓋了其內在的結構。禮儀是統治者和禮儀專家試圖通過把強勢的文化符號融進一係列激發我們情感的身體語言、音樂和口頭語言中 ,而使政治製度合法化的一種重要手段。

文化符號構成禮儀語言 ,禮儀語言之所以有威力 ,原因就在於它的模糊性和多義性。同樣的禮儀對不同的人意味著不同的事情。由於 “權力的特點是建構現實 ”,所以禮儀對支配性秩序的創建是非常重要的 ,支配性秩序是人們廣泛接受的關於權力的起源和社會秩序的倫理正確性的信仰體係。政治穩定的社會的最高統治者依靠的不僅僅是強權 ,他們還依靠把現存的政權美化為 有“權威性的和天授的 ”政權的意識形態體係。某些禮儀 ,特別是那些涉及覲見的禮儀是 “公開的表達 ”,是恭敬的表現,它們不但體現了統治精英的自我形象 ,而且力圖使被統治者認識到根植於禮儀背後的意識形態中的權力的分量。作為統治權的展現 ,這些禮儀支持並維護著層級秩序和現狀。

當然 ,任何個人都不可能完全離開他出生的那個時代和社會而存在。最高統治者也不例外。雖然他們完全能夠為特殊的政治目的而操縱禮儀 ,但他們同時也受製於自己的文化。兩種立場並不一定是水火不容的。我們不可能了解一位皇帝是 “信仰 ”一種宗教還是一種政治思想。相反 ,曆史學家的任務是描述行為、言論及其結果。

清朝最高統治者的言行確實推動了他們的政治目標。下麵的幾章考察清朝最高統治者參與行禮的三個重要禮儀場所。第六章重點考察許多曆史學家所說的儒家禮儀場所 (有些人認為這是清朝禮儀的全部)。當滿洲人進入明朝的疆界時 ,他們機敏地運用儒家禮儀幫助他們贏得了明朝官民的支持。儒士把儒家禮儀視為帝製晚期中國國家基本的或者說是最主要的任務 ,是一種 使“政權合法化並發揮行政控製權的 ”重要方法。有位曆史學家指出 :

廣泛閱讀明代檔案材料的任何一個人 ……都不能不得出這樣的結論:以明朝的觀點來看 ,合乎體統的政府主要應奉行合乎體統的禮儀。清朝統治者很快就表明 ,他們準備奉行明朝的國家級禮儀。他們進入北京時采取的一個措施是 ,讓前明的官員準備為崇禎皇帝舉行葬禮。

但是 ,儒家禮儀永遠不可能成為征服者所建國家的唯一禮儀。首先 ,統治者決心要維持獨立的文化特性 :這必須要有獨特的禮儀與這個特性相匹配。國家級禮儀會不斷演變 ,以滿足帝國不斷變化的要求 ,並創造不同的象征體係以教育不同的臣民。清朝奉行的與薩滿教和藏傳佛教有關的政策及其實踐將在第七章中探討。

努爾哈赤在早期的作戰行動中總是求薩滿神保佑 ,並為滿洲人的 “天”創造了一套國家級禮儀 ,這個 “天 ”與漢人的 “天”同樣重要 ,但不太相同。這是不令人奇怪的 :把 “天”視為神的觀念在突厥人、蒙古人以及東北亞的人們中是自古就有的。努爾哈赤的第一個重要頭銜 (1616年)是蒙古人的可汗 (滿語為 “汗”)。描述此事的滿語文獻稱 :王公大臣公舉太祖 (努爾哈赤廟號 )為 ‘天聰汗’。”皇太極甚至在公開使用《禮記》等漢文經典並宣布自己為皇帝時 ,仍然在培養藏傳佛教的高僧。皇太極打敗察哈爾首領林丹汗得到 “傳國玉璽 ”之事 ,被稱頌為他得到 “天命 ”的具體例證。人們相信 ,這枚 “玉璽 ”(蒙古語稱為哈斯寶 )是漢代以來的國璽 ,它在女真人征服開封的過程中丟失 ,於1294年被重新發現 ,交給了帖木兒的母親。元朝的末代皇帝逃離中原時隨身帶著它。

1644年以後 ,清朝統治者把宗教因素融進了不同的統治者形象中 ,它們是針對居住在內亞邊疆地帶的不同民族而設計的。滿洲人被要求保持他們的薩滿教儀式和信仰 ,盡管在 18世紀薩滿教的經典彙編中其儀式和信仰實際上都發生了變化。皇帝在漢人麵前把自己打扮成漢族王朝傳統的繼承者 ,一位信奉儒學的君主。藏傳佛教為歸順大清旗幟之下的蒙古人和藏族人提供了一套不同的關於清朝統治合法性的話語。唯一因宗教原因不受這個要求影響的是穆斯林。弗萊徹指出 ,伊斯蘭教的世界觀 “挑戰帝國秩序的基礎 ———皇帝的終極權威 ”。由於伊斯蘭教不允許異教徒充當信仰的庇護者 ,所以 “異教徒的統治隻能被暫時接受 ”①。皇帝倡導包容帝國領土上維吾爾人和其他穆斯林的宗教信仰。例如 ,乾隆皇帝提供資金在吐魯番修建獻給額敏和卓的清真寺 ,它是新疆最著名的清真寺之一。18世紀清朝對伊斯蘭教實行資助和保護政策 ,

19世紀因財政方麵的壓力轉而奉行較少對穆斯林施以恩惠的政策。 1864年以後 ,漢族移民受到鼓勵 ,使地方上穆斯林與非穆斯林之間的關係更為惡化。18世紀末穆斯林內部的宗派鬥爭 (皇帝曾試圖居中仲裁 )在一個世紀後讓位於雲南、甘肅和陝西的漢族與穆斯林之間的武裝衝突。在新疆 ,日趨衰弱的清朝統治權威受到浩罕入侵的挑戰 ,入侵者是由清入關前阿勒特沙 (新疆北半區 )統治者的後代所率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