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慶賀太後或皇帝的生日期間,正常的宗教活動將被擴大。“萬壽慶典”在清代隻舉辦過7次:康熙皇帝的六十大壽 (1713年)、乾隆皇帝的八十大壽 (1790年)、乾隆母親的六十和八十大壽 (1751年、 17771年)、嘉慶皇帝的六十大壽、慈禧太後的五十和六十大壽 (18884年、1894年)。還有一些特別舉行的公開慶典,像玄燁和弘曆為紀念他們長期執政的豐功偉業而舉辦的那些活動。特殊的或一般性的皇帝生日也舉行公開或私人慶典,如誦經、演戲、賜宴和呈獻奇珍異寶。
雖然一位皇帝去世後的服喪活動將主導宮廷三年時間 (將在下文討論),但新皇帝登基後要在他的生日那天增加特殊的宗教活動以昭示世人。1736年,宮廷雖然因舉國上下還在為雍正皇帝服喪而取消了春節 ,但允祿和內務府的其他大臣仍然建議選派 24名道士和 1名信奉道教的官員於新皇帝生日前後在大高殿舉行為期 36天的道教儀式。乾隆時期這些儀式一直在舉行 ,後來得到了漢地佛教和藏傳佛教儀式的補充。1796年乾隆皇帝讓位於兒子之後的檔案材料顯示 ,乾隆生日前 4天 (包括生日那天在內 )共有 2000名西藏喇嘛在弘仁寺念《萬壽經》。乾隆薨逝後每年都舉行這樣的念經活動 ,支出的費用為每年 1758兩銀子。後來 ,這成了每位新皇帝的例行公事 ,1799年和 1820年嘉慶皇帝和道光皇帝生日時僧人在弘仁寺念同樣的經 ,就體現了這一點。
隨著時間的推移 ,生日慶典變得越來越繁複。1798年,弘仁寺以外 6個佛寺的 218名僧人也念經 9日,慶賀乾隆皇帝的生日。在道光皇帝的生日 ,不僅弘仁寺的僧人念經慶賀 ,而且有西藏高僧進入宮廷在養心殿和中正殿念阿彌陀經。
太後的生日慶典也念經。在為慶賀母親六十華誕而修建的延壽寺 (延年益壽寺 ),乾隆皇帝召集僧眾 “為母親之福祉和長壽 ”而念經。在母親的七十和八十華誕日 ,乾隆皇帝諭命在北京的級別最高的藏族高僧章嘉呼圖克圖率領來自各寺的 1000名喇嘛誦《無量壽經》或《阿彌陀經》,為的是保證能在 “淨土”中再生。在母親的六十大壽慶典上,他向母親呈獻了一套佛像 (9尊)和全套阿彌陀佛像。在她的七十華誕日,她收到了9000尊佛、菩薩、阿彌陀佛、多羅菩薩和羅漢像,這個數字是9的倍數 (9和久同音,久的意思是長壽)。宮廷特別為弘曆的六十大壽製作了1萬尊阿彌陀佛像,突出強調了長壽和在西方極樂世界再生的願望。製作這些 “生日禮物”的資金是宮廷提供的:在皇帝的七十大壽慶典上,王公大臣總共呈獻了2233尊無量壽佛像,花費了32.1萬兩銀子。
婚姻
婚姻與死亡一樣,是一個公共事件,它不僅涉及新郎新娘,而且涉及他們所處的生活圈子對他們兩人結合的社會承認問題。我在另外一篇論文中描述了皇帝結婚時舉行的公開儀式,稱為 “大婚”。那些儀式載之於乾隆朝編纂的《欽定大清會典》和《欽定大清通禮》中。在這裏,我轉向與公開的大婚慶典相輔相成的私人儀式,這些都是在內廷範圍內舉行的。
私人儀式似乎更多地仿效了華北老百姓結婚時的民間風俗習慣。內務府在本單位官員的妻子中選擇有 “完整家庭”(丈夫、兒子在世)和八字與新娘相合者,組成娶親隊伍,在大婚之日前往新娘子家,把她娶到宮裏。迎娶新娘子的 “鳳輦”是用藏香熏幹淨的。新婚夫婦的洞房裝飾成婚禮專用的大紅色。洞房裏放著一個瓶子 ,稱作 “寶瓶 ”(雙關語 ,意為 “珍貴的和諧 ”),內裝五穀 (象征著豐收)。婚床的四角各放一隻如意 (漢族的節杖 ,名稱為雙關語 ,意為 “萬事如願以償 ”)。新娘子的妝奩 (是從宮裏帶給她的 )包括一件 “龍鳳袍服 ”、一件 “雙喜 ”頭飾 ,以及用 “如意”裝飾並刻有 “雙喜 ”字樣的一些簪子。
另外一些民間風俗也出現於 1872年的大婚慶典中。新娘坐上一頂裝著一隻蘋果的轎子 ,蘋果的 “蘋”字與和平的 “平”字同音。她下轎時要跨過鞍子進入乾清宮前的院場 ,“鞍”與 “安” (“平安 ”的安 )同音。在洞房裏 ,新娘子的頭發要梳成已婚婦女的樣式 ,刻有 “福”字和 “貴”字的另外一些簪子也被插進她的頭發。此時 ,新娘子戴上宮裏的項鏈 ,從而完成了從少女到皇後的轉變。新婚夫婦要吃盛在圓盤中的 “多子多孫 ”糕,在新婚之夜,要點 “長壽 ”蠟燭。
宮廷獨一無二的儀式也許是在坤寧宮的薩滿教祭壇舉行的那些儀式。同治皇帝大婚時 ,內務府諸大臣決定把坤寧宮供奉的神祇請出該宮一個多月 ,直到婚禮允許重新擺放祭壇為止。大婚是在 1872年10月16日舉行的 ,這些神祇是 10月26日被重新供奉到坤寧宮的 ,皇帝和皇後在第二天就在該宮舉行了 “祈福 ”儀式 (參閱第七章)。
普通人家的新郎新娘要拜天和地的牌位 ,要在祖宗牌位前叩頭。新婚的皇帝夫婦要在坤寧宮中 “天和地 ”的供桌及“吉祥如意神 ”的供桌前上香 ,行 “三跪九叩 ”大禮。他們到薩滿教的祭壇前磕頭行禮 ,然後給灶神上香磕頭。他們到壽皇殿 ,在列位先皇和先後的畫像前上香磕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