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一般要讓新娘子跪拜公公、婆婆。在皇帝大婚時 ,新娘子的公公已經去世。同治皇帝和皇後大婚時分別在慈安太後和生母慈禧太後寢宮的正殿向她們行三跪九叩大禮。皇後則率領眾妃嬪在養心殿向丈夫行三跪九叩大禮。最後 ,皇後坐在儲秀宮的寶座上 ,接受王公、妃嬪和宮女的三跪九叩大禮 ,這意味著他們承認她的地位並願臣屬於她。
這還不是婚慶儀式的全部。在接受妃嬪和王公具有象征意義的臣服之前 ,新皇後要到設在她的新寢宮裏的佛壇、神龕和神像前上香祭拜。這樣一來 ,她就祭拜了統治清朝內廷的源自不同宗教傳統的諸多神祇。比較而言 ,妃嬪入宮時的禮儀要簡單一些。她們不去壽皇殿祭拜 ,而是到內廷的一些地方祭拜鹹豐皇帝生母和養母的畫像、鹹豐皇帝的畫像 ,以及他的第一位皇後的牌位。這是她們的 “祭祖 ”儀式 ,是她們入宮後的首要儀式。
婚姻儀式代替了標誌著男孩長大成人的傳統的冠禮。對康熙、同治和光緒皇帝而言 ,大婚還強調了攝政的結束和親政的開始。“新的開端 ”體現在更新神祇的行動中 ,這是元旦的一項傳統儀式。在每年的農曆十二月 ,坤寧宮薩滿教祭壇上供奉的神祇都被移到堂子。當春節之後把這些神祇請回宮裏時 ,要舉行新神祇的 “開光 ”儀式和祈求來年好運的祈福儀式。然而 ,1872年先請出神祇然後再請進來的儀式被用於強調同治皇帝的大婚。
另立門戶
生日慶典把重點放在佛教和道教儀式上 ,與此相異 ,年輕王公的成人禮儀與薩滿教儀式有關。檔案材料顯示 ,當一位王公另立門戶時 ,他要在新府第裏供奉家神 ,並且每個月都要在府中祭拜諸神和老天爺。有趣的是 ,當公主出嫁並在京城獲賜府第時 ,舉行的是與 “請神入府 ”含意相同的一個佛教儀式。王公結婚時 ,要向財神和佛立佛多鄂謨錫媽媽恩都立行 “祈福 ”之禮。與未能延續滿族傳統的普通旗人不同 ,皇室宗親允許兒子成婚後另立門戶 ,具體時間由皇帝決定 (參閱第三章)。已經另立門戶的王公一般應該按月單獨到坤寧宮行祭禮。宗室王公要單獨在堂子裏設立自己的神杆 ,並在皇帝之後祭天。
疾病
到 18世紀中葉 ,藏傳佛教儀式也許已經代替薩滿教的治病活動。1760年 9月 ,當乾隆皇帝的三皇子永璋病倒時 ,他的叔祖父莊親王以內務府大臣的身份稟報說 ,他已就念經事宜谘詢過章嘉呼圖克圖。章嘉呼圖克圖選擇了對永璋所患的肺病有好處的一部經 ,並遷居到永璋府邸附近的一個房間。為了永璋的康複 ,他和 10名喇嘛誦經兩日。不幸的是 ,病人 2天後不治而亡。
葬禮
滿族喪葬風俗的最大變化 (這一點未見於清朝的官方記載 )是在 17世紀末放棄了火葬。努爾哈赤、皇太極和福臨是火葬的 , 1661年之前去世的他們的後妃也是火葬的。1661年之後 ,皇帝和他們的多數後妃都是土葬的。有一些例外 :皇太極的一位妃子 1674年去世後被火葬 ;近年來發掘的一位清代公主的墓 (她於 1678年死於蒙古 )表明 ,她是被火葬的。雍正皇帝兩位夭折的皇子 (第二位皇子死於 1728年)是被火葬的 ,他們的骨灰被裝進壇子裏埋葬了 ,沒有堆起墳墓。
在1688年康熙皇帝敬愛的祖母孝莊皇太後的葬禮上確定的新規製在此後的歲月裏一直受到遵行。康熙皇帝剪掉了他的發辮 ,此前隻有皇帝薨逝後才這麼做。他放棄了素絲綢衣 ,堅持穿棉布孝服。玄燁拒絕在春節期間把棺槨抬到宮外 ,相反 ,他取消了春節慶典。盡管北京的風很大 ,他在吊喪期間一直住在帳篷裏守棺。最後 ,他把祖母的牌位供奉在太廟 ,從而打破了明朝隻允許一位皇後入太廟的舊規。
宮廷舉行的公共儀式和私人儀式的區別也體現在皇帝和皇後的葬禮上。我在以前的一項研究中追溯了《欽定大清會典》和《欽定大清通禮》中規定的公開葬禮的各個環節。雖然皇帝和皇後公開葬禮中的私人儀式延用了與北京有關的許多風俗習慣 ,但其中也引入了許多新的要素 ,它們至少有一次被百姓家庭所接受。帝後葬禮中的大多數私人儀式都是北京普通家庭奉行的非儒家儀式。死者的身體被清洗幹淨 ,穿上最正式的官服 ———朝服。慈禧太後陵墓中發現的服裝顯示 ,這些服裝都繡有吉祥字 ,如 “壽 ”、“福 ”,還有佛教的符號。之後 ,屍體被裹進 5層陀羅經被中 ,這是絲製的裹屍布 ,上麵有梵文和藏文繡的陀羅經 (據說是帶有神力的咒語)。這些陀羅經包括漢族僧人和藏族喇嘛都熟悉的標準段落。③皇帝或皇後的陀羅經被是由金絲緞製成的 ,鑲著五色金邊。其他級別的死者用的經被是白底繡金絲的 ,也有紅底上繡金字的陀羅經被 :也許這些是為五等或五等以下的妃嬪準備的 ,她們的靈柩被漆成紅顏色。據說 ,這些裹屍布因有活佛對著它們念佛經和陀羅經而浸染了法力 ,具備了赦免死者生前各種罪行並使死者靈魂進入西方極樂世界的能量。另有 8層繡著龍的緞子裹在 5層陀羅經被上麵 ,使得裹屍的綢緞達到 13層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