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0章 秦漢人的交通心理與交通習尚(四)(2 / 2)

分析秦漢神仙崇拜的某些現象,也可以了解當時人向慕遠遊的交通心理。漢代銅鏡多以神仙形象作為主題的圖案中,可以看到車馬圖像。東漢銅鏡銘文又常見如下字句:

尚方作竟真大巧,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飲玉泉饑食棗,浮遊天下敖四海。

仙人“浮遊天下敖四海”的傳說,表現出在交通事業空前進步的背景下,對“天下”形勢和“四海”風物有一定知聞,而自身交通行為卻受到某種限製的秦漢人的心理。文物資料中所見漢代畫像又多有仙人乘龍騎虎以及駕雲車、龍車、虎車、鹿車、魚車飛行的畫麵參見王子今:《漢代神車畫像》,見《陝西曆史博物館刊》第3輯,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1996年6月。,其創作者的心理背景,也大體是相近的。

《漢書·禮樂誌》載《安世房中歌》有所謂“飛龍秋,遊上天”顏師古注:“蘇林曰:‘秋,飛貌也。’師古曰:‘《莊子》有秋駕之法者。亦言駕馬騰驤,秋秋然也。揚雄賦曰:‘秋秋蹌蹌入西園’其義亦同。”,“乘玄四龍,回馳北行,羽旄殷盛,芬哉芒芒”,形容神仙出遊情景。又《郊祀歌·練時日》寫道:

靈之車,結玄雲,駕飛龍,羽旄紛。靈之下,若風馬,左倉龍,右白虎。靈之來,神哉沛,先以雨,般裔裔。

顏師古注:“先以雨,言神欲行,令雨先驅也。”又《朝隴首》篇又有“騰雨師,灑路陂”句,顏師古解釋說:“言使雨師灑道也。”灑道,是防止大型車隊行進時土路揚塵的措施。神仙出行亦“先以雨”,說明關於神仙行為的幻想也不能超越現實的交通條件。《朝隴首》為漢武帝“元狩元年行幸雍獲白麟作”,“騰雨師,灑路陂”雲雲,體現交通神話與交通實踐往往相交糅。這樣,我們似乎有理由認為,秦漢人對於神仙交通行為的詠讚,實際上在某種意義上可以理解為自身交通心理的反映。例如《郊祀歌·華煜煜》:

華煜煜,固靈根。神之遊,過天門,車千乘,敦昆侖。神之出,排玉房,周流雜,拔蘭堂。神之行,旌容容,騎遝遝,般縱縱。神之徠,泛翊翊,甘露降,慶雲集。

“神之遊”、“神之行”的威儀,不過反映了帝王乘輿儀仗出行時所期求實現的效果。又如《天門》:

泛泛滇滇從高斿,殷勤此路臚所求。佻正嘉吉弘以昌,休嘉砰隱溢四方。專精厲意逝九閡,紛雲六幕浮大海。

對神行弘遠,可至於“四方”、“九閡”、“六幕”的讚頌,其實透露出內心的追慕與向往。而著名的《天馬》詩:

太一況,天馬下,霑赤汗,沫流赭。誌俶儻,精權奇,浮雲,晻上馳。體容與,迣萬裏,今安匹,龍為友。元狩三年馬生渥窪水中作。

天馬徠,從西極,涉流沙,九夷服。天馬徠,出泉水,虎脊兩,化若鬼。天馬徠,曆無草,徑千裏,循東道。天馬徠,執徐時,將搖舉,誰與期?天馬徠,開遠門,竦予身,逝昆侖。天馬徠,龍之媒,遊閶闔,觀玉台。太初四年誅宛王獲宛馬作。

深為神秘主義文化所迷醉的漢武帝一方麵為神賜天馬所感動,一方麵又借此自抒“誌俶儻”、“浮雲”、“將搖舉”、“迣萬裏”的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