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一百年,不妨再計算一下宋代的一百年。宋代皇家園林的營造,動靜最大,影響最深的,應數艮嶽。從造園藝術分析,艮嶽也是皇家園林中別開生麵,另具一格,能以創新宮廷造園藝術高端趣旨的一座。艮嶽建於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宋代立國為960年,艮嶽的興建是其一百五十年以後的事。據南宋張淏的《艮嶽記》記載,艮嶽“竭府庫之積聚,萃天下之伎藝,凡六載而始成”。政和七年,應是建成的年代,艮嶽毀於靖康二年(1127),則艮嶽從始建到毀壞,前後存在不足二十年。

寫到這裏,再回溯一下清代極盛時期的皇家造園活動,或有助於我們對皇家園林文化屬性的認識。

清代的皇家園林,有兩處突出的代表。一處是承德,始創於康熙、完成於乾隆的避暑山莊及外八廟;一處是北京西北郊康雍乾數朝所營構的三山五園。三山五園指暢春園、圓明園、玉泉山靜明園、香山靜宜園和萬壽山清漪園。其中,萬壽山清漪園是三山五園中最後興建的一座。

三山五園的興造營構,跨越康熙(1662~1722),雍正(1723~1735),乾隆(1736~1795)三朝,前後一百三十多年,正處在康乾盛世所呈現的文化高峰期。這個時期由皇家所主持的文化工程,突出的如《古今圖書集成》、《四庫全書》編撰完成頒行;如與皇家園林營造技術有著直接關係的《工程做法則例》也在雍正十二年(1734)由工部製定頒布。當時支撐和充實皇家園林殿堂陳設的各種工藝製造,如織繡中的緙絲、瓷器燒造中創新的多種釉彩、景泰藍工藝中的塹銅胎琺瑯、畫琺瑯、晶牙玉翠雕造擺件文玩以及家具中的紫檀工藝等,在這個時期都標顯出成熟的時代文化風采,反映出後世難以企及的最高水平。我們在研究皇家園林領域課題的時候,往往更多關注園林的建築成就,而忽略了殿堂陳設更能體現皇家風範和園林意蘊的精彩內容。據清代內務府陳設檔案記載,清代皇家園林內的辦事正殿——勤政殿,均陳設有一部完整的《古今圖書集成》,這是一部卷帙多至萬卷,總量一億六千萬字,超過《大英百科全書》三四倍的工具書,供皇帝在園中隨時調閱。另一部和清代皇家園林關係更為密切的《四庫全書》是一部叢書,收有圖書三千四百六十一種,總計七萬九千三百零九卷。如果沒有編撰《四庫全書》,就沒有圓明園中的文源閣和至今完好的承德避暑山莊內的文津閣,同時也沒有國家圖書館舊址北京圖書館移自圓明園遺址文源閣僅存的碑碣和館址所在文津街得名的曆史記憶。誠然,皇家園林的曆史文化價值,是包含著它們所產生時代的社會文化風尚形態在內的。它既是時代文化的產物,也是一個時代文化的標誌。

移天縮地大手筆

清同治十年(1871)春天,當時著名的學者文人,湖南湘綺樓主王闓運,在北京通過關係,會同幾位老友,由一位老太監的引領,憑吊了已被燒毀了十年之久的圓明園、清漪園。此時北京西郊的山水之間,滿目瘡痍,一派蒼涼。兩個月後,被盛極一時的皇家禦苑的廢墟震撼了的詩人王闓運,仿照唐代元稹《連昌宮詞》的體例,寫成了長詩《圓明園詞》,被現代有關著述一再引用。形容圓明園等皇家園林的兩句詩:“誰道江南風景佳,移天縮地在君懷。”便出自這首《圓明園詞》。

這兩句詩概括了清代的皇家園林中模擬了江南的山水景致,田野風情,伽藍寺廟,庭園佳構,塔閣崇樓等包攬天下美景的王者氣象,實在是除皇家以外任何人辦不到的,也不敢辦的。這種造園的大手筆,成就了皇家造園無可比擬的藝術價值,同時也將中國古代的造園藝術從總體上推向一個新的高峰。這個高峰的出現應屬於清代康乾盛世的產物和重要標誌,特別是乾隆一代,既出現了皇家造園的鼎盛時期,又標誌著這種態勢的終結。在“三山五園”於1860年被英法聯軍燒毀以後,清末光緒時重建了萬壽山清漪園,改名為頤和園,說它是一種回光返照也不過分。我們今天能夠看得到的頤和園,它所呈現的氣勢、壯觀的建築、秀美的湖光山色,仍是乾隆時代清漪園框架的再現和皇朝盛世所具有的“移天縮地”的胸懷氣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