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鐵器時代--公元前770年-前221年(1 / 1)

鐵器時代是人類發展史中一個極為重要的時代。相對於石器和青銅器,鐵器更加堅硬、堅韌和鋒利。在中國古代,鐵器的廣泛使用使人類的工具製造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領域,生產力得到極大的提高,人類曆史也逐漸由野蠻走向文明。

鐵是地球表麵許多地方都能找到的一種材料,容易製作且堅固耐用。現在,它幾乎存在於我們所見到的任何地方,汽車、建築物和家庭用具都含有大量的鐵。追本溯源,人類對它的認識和利用,還有著古老的曆史。

天然的純鐵在地球上幾乎找不到,它僅存在於鐵礦石中,並非顯而易見。人類最早發現和利用的鐵,是天空中落下來的隕石中的鐵。鐵的獲得全靠老天的賞賜,那些落在地上的鐵隕石裏含的鐵,使人們感到鐵的珍貴,也感到鐵的神秘,古代埃及人幹脆把鐵叫做“天石”。

不過,當時的條件下,人們就算偶然得到了隕鐵,也很難對其進行加工和利用,用隕鐵做成的工具更是少之又少,所以,隕鐵對人類生產幾乎沒有產生什麼影響,但是通過對鐵隕石的利用,人們畢竟對鐵有了認識。

世界上最早製造鐵器的,是小亞細亞(今土耳其境內)的赫梯人,時間在公元前1400年左右。約在公元前10世紀,古希臘和古羅馬開始普遍使用鐵製的工具和兵器。約在公元前500年左右,歐洲大陸普遍使用鐵器。

我國進入鐵器時代要稍晚些,但在春秋戰國時期鐵器的大量使用已被確認。中國最早的關於使用鐵製工具的文字記載,是《左傳》中的晉國鑄鐵鼎。相傳,春秋時期,晉國大夫範宣子製訂了一部刑法,這是我國有史記載的第一部刑法。為了讓老百姓都知道它的內容,感受它的權威性,當時晉國的執政長官趙鞅想了個辦法:鑄個大鼎,把刑法的內容刻鑄在鼎上。趙鞅向老百姓征收了240千克的鐵,鑄成了一個巨鼎,此舉不但說明了他執法的決心,而且說明了春秋時代的老百姓已經在使用鐵了。

春秋時期我國的勞動人民掌握了冶鐵技術,率先冶煉出了生鐵,使我國的冶煉技術後來居上。而在歐洲,直到公元14世紀才煉出生鐵,比中國晚了1000多年。

那時的人們發明了高大的豎爐,以木炭為冶煉燃料,用皮口袋不斷向熔鐵爐內鼓風,使爐內的溫度升高到1500℃以上,待鐵礦石熔化成鐵水了,就能像青銅那樣澆鑄成型。出爐時的鐵呈液態,夾雜的非金屬雜質少,可以連續生產,質量好,生產效率高。這樣生產的鐵叫生鐵,由於用來澆鑄,所以也叫鑄鐵。我國的考古工作者曾在江蘇六合程橋出土了春秋晚期的一種鐵丸,經科學鑒定,這種鐵丸就是用白口生鐵鑄造的。這是到目前為止我國出土並且經過分析的最早的生鐵實物,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生鐵實物。

隨著冶鐵業的發展和生鐵應用範圍的擴大,一些大型和特大型鐵鑄件便不斷問世了。如東漢時期南陽太守杜詩發明了一種冶鐵水排,它是我國古代一種冶鐵用的水利鼓風裝置。人類早期的鼓風器大都是皮囊。一座爐子用好幾個囊,放在一起,排成一排,就叫“排囊”。用水力推動這些排囊,就叫“水排”。因為它“用力少,見功多”所以大家樂於使用。

三國時期的韓暨把它推廣到了魏國官營冶煉作坊中,用水排代替過去的馬排、人排,四季不歇。水排不但節省了人力、畜力,而且鼓風能力比較強,因此促進了冶鐵業的發展。水排在我國沿用了很長一個時期,直到20世紀70年代,一些地方還在使用。

在中國,鐵器的廣泛使用,尤其是鐵製工具的廣泛使用使生產力有了革命性的提高,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加速了奴隸製社會的瓦解,其影響非常深遠。

科海拾貝

“生鐵”是相對於“熟鐵”而言的,它是人們根據鐵含碳量的多少,而給鐵劃分出的兩個類別。一般我們把含碳量小於0.05%的鐵叫熟鐵,把含碳量大於2.0%的鐵叫做生鐵。生鐵具有堅硬、耐磨、鑄造性好的性能,但是因為脆,可鑄不可鍛。而熟鐵軟且塑性好,但它容易變形,強度和硬度均較低,用途並不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