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是中國傳統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這門古老而神奇的科學奇葩,在中國曆代特定的自然與社會環境中成長起來,凝聚著中華民族強大的生命力與創造力,既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也是全人類文明的瑰寶。
針灸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一種獨特的醫療方法,其特點是治病不靠吃藥,隻是在病人身體的某個部位用針刺入,或用火的溫熱刺激燒灼局部,以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前一種方法稱作“針法”,後一種方法稱作“灸法”,統稱“針灸療法”。這種醫療方法,我們至今仍在使用,但要追其淵源的話,其實是很早的。
遠古時期,人們偶然被一些尖硬物體如石頭、荊棘等碰撞身體表麵的某個部位後會出現意想不到的疼痛被減輕的現象。古人開始有意識地用一些尖利的石塊來刺身體的某些部位或人為地刺破身體使之出血,以減輕疼痛。最古老的醫療器具有石針(也叫砭石),還有荊棘、骨針、竹針等,它們均可以挑破膿瘍和刺激人體的某些部位用以療病,這種治療方法,便是針灸術的發端。
灸法產生於火的發現和使用之後,在用火的過程中,人們發現身體某部位的病痛經火的燒灼、烘烤而得以緩解或解除,繼而學會用獸皮或樹皮包裹燒熱的石塊、砂土進行局部熱熨,逐步發展到以點燃樹枝或幹草烘烤來治療疾病,這就是灸法的開始。
針灸最初隻是作為一種醫療手段,但後來逐漸發展為一門學科,隨著臨床醫學經驗的積累,其學術思想也漸漸完善。針灸醫學最早見於兩千年多前的《黃帝內經》一書。《黃帝內經》是現存的中醫文獻中最早而且完整的中醫經典著作,已經形成了完整的經絡係統,尤其是當中的《靈樞》所記載的針灸理論與技術更為豐富而係統,其主要內容至今仍是針灸的核心內容,所以《靈樞》稱為《針經》。繼《內經》之後,戰國時代的神醫扁鵲所著《難經》對針灸學說進行了補充和完善。
戰國至西漢時期,隨著煉鐵技術的進步,金屬針逐漸得到了推廣。金屬針逐漸代替了砭石,從而擴大了針刺的實用範圍,加快了針灸的發展進程。東漢、三國時期,出現了許多擅長針灸的醫學家。兩晉、南北朝時期,針灸專著明顯增多。隋唐時期,針灸發展成為一個專門學科,當時的醫學教育機構太醫署裏設有針灸專業。隨後,針灸學術不斷向縱深發展。
據古代醫學經絡學說,經絡遍布人體各個部位,穴位則是經絡係統的控製機關,刺激穴位可以起調節經絡係統作用。到了北宋,人們開始采用圖形表示針灸穴位。當時著名的針灸學家王惟一編撰了《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考證了354個腧穴,並將全書刻於石碑上供學習者參抄拓印。此外,他還鑄造了兩具與真人大小相似的銅人模型,外刻經絡腧穴,內置髒腑,作為針灸教學的直觀教具和考核針灸醫生之用,此舉大大地促進了針灸學術的發展。
明代是針灸學術發展的鼎盛時期,名醫輩出,針灸理論研究逐漸深化,同時出現了大量的針灸專著,如《針灸大全》、《針灸聚英》、《針灸四書》等。但是到了清代,醫者重藥輕針,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針灸學的發展。所幸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為保護祖國的醫學遺產做了種種努力,針灸醫學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普及和提高。
作為我國特有的一種民族醫療方法,千百年來,針灸療法在治療疾病方麵發揮了巨大的作用。遠在唐代,中國針灸就已傳播到日本、朝鮮、印度、阿拉伯等國家和地區,並在他國開花結果,繁衍出一些具有異域特色的針灸醫學,為保障全人類的生命健康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科海拾貝
針灸治療有疏通經絡、調和氣血使陰陽歸於相對平衡、扶正祛邪使髒腑功能趨於調和的作用。在臨床上,按中醫的診療方法診斷出病因,找出疾病的關鍵,辨別疾病的性質,確定病變屬於哪一經脈、哪一髒腑,辨明它是屬於表裏、寒熱、虛實中的那一類型,做出診斷後,再進行相應的配穴處方和治療,從而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