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古代氣象學--公元前3000多年(1 / 1)

觀測天氣氣候的變化,是人類最早從事的科學活動之一。我國的天文氣象科學源遠流長,相傳早在公元前3000多年的黃帝時代,就設有專人從事氣候觀測。聰明智慧的中國人,在世界天文氣象學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我國是世界上天文氣象學研究起步最早、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早在兩三千年以前,人們就已經開始氣象觀察和預報天氣了。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了天氣實況的記錄,《詩經》中也有“如彼雨雪,先集維霰”的詩句。

以上一些僅屬於經驗的記載,還算不得科學意義上的天氣預測,真正的天氣預測,是必須有理論和儀器的運用的。在我國,氣象理論和儀器發展得都比較早。漢代有專門觀測天文氣象的靈台,上麵有形狀如烏鴉的風向器--“觀風銅烏”;晉代,出現了木製的相風烏;唐代則出現了雞毛編成的風向器,它所用的雞毛重五兩,編成羽片掛在高杆上,它被風吹到平飄狀態,再進行觀測,俗稱“五兩”。

氣象中除了測風還要觀雲,古代人觀雲識別天氣是很有準的。曆史上,諸葛亮“借”東風的故事,就充分說明了古人對氣象知識的準確把握。相傳,三國時期,諸葛亮與周瑜共同製定了火攻曹營的計劃。但連日來江上一直刮西北風,用火攻不但燒不著北岸的曹兵,反而會燒到自己。周瑜為東風之事悶悶不樂,病倒在床上。諸葛亮知道後,給周瑜開了個“藥方”,方子上寫著:“欲破曹兵,宜用火攻。萬事俱備,隻欠東風。”以後,諸葛亮真的依靠“借”來的東風,使吳軍贏得戰役的全勝。其實,諸葛亮並不會“借”風,不過因為他通曉天文地理,他的神機妙算完全來自掌握了氣象知識後作出的準確預報。

雲的觀測在預報天氣中用處很大,會不會下雨,下什麼樣的雨,都和雲的情況有關。秦朝成書的《呂氏春秋》中,把雲按形狀分為山雲、水雲、旱雲、雨雲四種。唐朝又有了“炮車雲”的叫法,炮車雲就是雷雨雲,因為雲呈砧狀,很像炮車。到了宋代,著名文學家孔平仲的《談苑》一書有“雲向南,雨潭潭;雲向北,老鸛尋河哭;雲向西,雨沒犁;雲向東,塵埃沒老翁”的預報天氣諺語,人們把雲向和天氣聯係起來,很有實際意義。

除了累積經驗的觀測,我國古代就有很多著作對氣象問題進行理論解釋。最早的醫學著作《黃帝內經·素問》中提出水分循環和雲雨形成的理論。西漢董仲舒在他的《雨雹對》一文中,認為雨滴是由小雲滴受風合並變重下降而成的。他的雨滴形成的理論,基本上和現代的暖雲降雨理論相符合。

關於雪的形成,從西漢到東漢,一直到宋明時期,許多學者都認為是雲滴或雨滴冷凍形成的。

關於霧的形成,古書《爾雅》中說,地麵水分向上擴散,但又無法充分擴散出去時,就成為霧。宋代一位名叫蔡卞的學者提出:水汽在空中可以形成霧,霧和雲是同一類東西。

關於雷電現象,我國古代有兩種理論。一種是出現於戰國時期的“摩擦形成說”,另一種是東漢王充主張的“爆炸起電說”。王充把雷電的季節性出現歸結為太陽的熱力作用發生變化,認為春季太陽熱力漸強,所以有發生雷電的可能;夏季太陽更熱,所以雷電也特別厲害;秋冬太陽熱力衰弱,所以雷電現象也就很難出現了。

無論是對天象規律的認識和觀測、儀器的發明,還是利用對天象的認知安排農事和日常生活,我國古代的氣象學都出現了許多卓越的成就。這些成就不但為世界天文氣象科學的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而且也為今天天文氣象學打下了重要的基礎。

科海拾貝

唐朝把風力大小分成八級,用地麵物體受風影響所表現的破壞程度來劃定。這八級風分別是:一級樹葉動,二級樹條輕鳴,三級樹枝搖動,四級吹落樹葉,五級小枝折斷,六級大枝折斷,七級飛沙走石或折斷較大木幹,八級樹連根拔。這八級風再加上“無風”和“和風”(風來清涼溫和,塵埃不起)兩個風級,合為十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