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永樂大鍾--公元15世紀初(1 / 1)

現存北京大鍾寺古鍾博物館的永樂大鍾在世界古鍾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從其存世曆史之悠久、鍾體之博大美觀、鍾聲之悅耳遠播和鍾體內外所鑄佛經銘文之多以及懸掛結構之巧妙、鑄造工藝之高超等方麵而言,堪稱世界之最。

在中國曆史上,古鍾具有獨特的地位和作用。遠在原始社會末期,我國已有鍾出現,或以木製,或以竹製,或以陶製,是一種簡單的打擊樂器,起到聆音歡娛的作用。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人們對音階與音律的認識漸趨完善,商周時期出現了青銅製作的鐃、鎛鍾、甬鍾、編鍾等演奏樂器。到了秦朝,又出現了象征中央集權的巨型銅鍾--朝鍾。由於中國是鍾的故鄉,隨著印度佛教漸次傳入中國,中國的佛教僧人又創造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法器--佛鍾。以後曆代都競相鑄造各種朝鍾、佛鍾、道鍾、樂鍾。而今天珍藏在大鍾寺的永樂大鍾,可以說是一口集我國各類古鍾之大成的巨鍾。

15世紀初葉,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後,營建了京師三大工程,即故宮、天壇、永樂大鍾。明成祖鑄造大鍾,是為宣揚“壯舉”。大鍾鑄好後,先掛在宮中,明萬曆年間移至萬壽寺,清雍正十一年移至覺生寺。大鍾懸掛在大鍾樓中央巨架上,通體褚黃,高6.75米,直徑3.7米,重46.5噸。鍾體光潔,無一處裂縫,內外鑄有經文二十多萬字,鑄造工藝精美,為佛教文化和書法藝術的珍品。大鍾音色好,輕撞時清脆悠揚,重擊時雄渾響亮。

永樂大鍾的鑄造工藝非常複雜,凝聚著鑄造工匠們的智慧和心血。大鍾是用初創於兩千年前的陶範法鑄造,但明代的陶範法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他們在地上挖出十米見方的深坑巨穴,先按設計好的大鍾模型,分七節製出供鑄造使用的外範,低溫陰幹,焙燒成陶。再根據鍾體不同斷麵的半徑和厚度設計車刮板模,做出大鍾的內範。當七個陶製外圈依次對接如七級浮屠之狀時,渾然一體的大鍾外範便拚裝成功了。

這是天衣無縫的操作,隻要有纖毫之隙、分厘之差便會引起“跑火”,導致全盤失敗。為了承受澆鑄的壓力並確保足夠的強度,外範四周用泥土填滿並層層夯實。鍾鈕旁邊四處不易覺察的疤痕,表明了四個澆鑄口的準確位置。工匠們用的是最典型的雨淋式澆鑄法:幾十座熔爐沿四條槽道排開,爐內大火流金、銅汁鼎沸;地坑裏內外模同時高溫預熱。當蓄滿爐膛的萬斛金湯相率奔瀉而出後,這口舉世無雙的大鍾便一氣嗬成了。

接下來的冷卻也是一道非常重要的工序。坑內是一團沒有熄滅的地火和流焰,必須控製冷卻速度防止鍾體炸裂。世界著名的俄羅斯大鍾就因冷卻過程中的閃失出現裂紋,結果淪為一口啞鍾。而孕育永樂大鍾的地坑就是一個天然的自動冷卻係統。我們可以想象,當年勞苦的工匠們付出了多少血汗,才能確保永樂大鍾在降溫中平安誕生。

最為舉世罕見和引人驚歎的奇跡,莫過於是將23萬多字的佛教經文和咒語鑄滿大鍾的每一寸表麵。這23萬字,安排得如此勻稱整齊,從頭至尾絕無空白,又一字不多一字不少,當然要經過一番精心的運籌和計算。據說,當時是大書法家沈度率京中名士先在宣紙上把經文寫好,然後用朱砂反印到鍾模上,再由工匠雕刻成凹陷的陰文。剩下的事,便是以火為筆,以銅為墨,將這光潔挺秀、見棱見角的23萬金字一揮而就了。

永樂大鍾可以說是中國的“鍾王”。在它悠揚的鍾聲裏也寄托著人們美好的願望。明、清兩朝,每逢辭舊迎新之際,大鍾寺的和尚都要敲鍾108下,為天下人民祈福。到了現在,永樂大鍾也因其莊嚴肅穆的鍾聲傳播和深遠的象征意義,吸引著無數的中外遊客。

科海拾貝

過去,大鍾寺曾是皇帝祈雨、佛教徒做佛事、人們朝拜和遊覽的場所。北京市人民政府已於1986年將它建成一座古鍾博物館,現收集曆代古鍾180多口。大鍾寺古鍾博物館陳列的各種古鍾,不僅對研究我國的禮樂製度、思想史、音樂史等有重要價值,而且由於它們薈萃了我國古代工藝技巧之精華,也是研究我國傳統科學技術的寶貴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