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乃是一部集16世紀以前中國本草學大成的著作,不僅是一部藥物學著作,還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響的博物學著作。書中涉及的內容極為廣泛,在生物、化學、天文、地理、地質、采礦乃至於曆史方麵都有一定的貢獻。
本草綱目》是明朝偉大的醫藥學家李時珍為修改古代醫書的錯誤而編。他以畢生精力,親身實踐,廣收博采,實地考察,對本草學進行了全麵的整理總結,曆經數十年成書。
《本草綱目》共52卷,載有藥物1892種,其中載有新藥374種,收集醫方11096個,書中還繪製了1160幅精美的插圖,約190萬字,分為16部、60類。全書收錄植物藥881種,附錄61種,共942種,再加上具名未用植物153種,共計1095種。李時珍把植物分為草部、穀部、菜部、果部、本部5部,又把草部分為山草、芳草、濕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草、雜草等9類,是我國醫藥寶庫中的一份珍貴遺產。
李時珍出身於三代相傳的醫戶人家,祖父是一個醫生。父親李言聞,又名李月池,也是當地有名的醫生,曾做過“太醫吏目”,他不僅有豐富的臨床經驗、而且在醫學理論上也有相當的修養。據記載,李言聞著有《四診發明》、《艾葉傳》、《人參傳》、《痘疹證治》等。李時珍從小就在這種環境中熏陶著,所以非常熱愛醫學。可是,因為在封建社會醫生的地位低下,所以父親希望李時珍參加科舉,走上仕途。但李時珍在考上秀才後,連續幾次考舉人都失敗了。
有一年,蘄州一帶河水上漲,淹沒了田地,農田荒蕪,疫情嚴重,腸胃病到處流行。蘄州官府舉辦的“藥局”不替窮人看病,窮人有病都來找李時珍的父親醫治,臨走時,個個都道謝不絕。這一切都被李時珍看在眼裏。於是,他向父親表示,要立誌學醫,做一個為病人解除痛苦的好醫生。父親看他態度堅決,隻好答應了。
李時珍24歲開始學醫,白天去看病,晚上在油燈下熟讀《內經》、《本草經》、《傷寒雜病論》等古典醫學著作。多年的臨床實踐,使李時珍懂得,做一個醫生不僅要懂醫理,也要懂藥理。如把藥物的形態和性能搞錯了,就會鬧出人命來。他發現古代的本草書存在不少問題,首先在藥物分類上是“草木不分,蟲魚互混”。比如“生薑”和“薯蕷”應列菜部,古代的本草書列入草部;“萎蕤”與“女萎”本是兩種藥材,而有的本草書說成是一種;“蘭花”隻能供觀賞,不能入藥用,而有的本草書將“蘭花”當作藥用的“蘭草”;更嚴重的是竟將有毒的“鉤藤”當作補益的“黃精”。這一切都促使李時珍決心編寫一部更好的醫書。
為了便於實地考察,編訂自己的書,李時珍最終辭去了太醫院院判的職務。他幾乎走遍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等地的名川大山,行程不下萬裏。根據陶弘景著《本草經集注》的記載,穿山甲是一種食蟻動物,它“能陸能水,日中出岸,張開鱗甲如死狀,誘蟻入甲,即閉而入水,開甲蟻皆浮出,圍接而食之”。穿山甲的生活習性果真是這樣嗎?為了弄清這個問題,李時珍跟隨獵人進入到深山老林,進行穿山甲解剖,發現該動物的胃裏確實裝滿了未消化的螞蟻,證明了本草書的記載是正確的。但李時珍發現穿山甲不是由鱗片誘蟻的,而是“常吐舌誘蟻食之”。他修訂了本草書上關於這一點的錯誤記載。
在實地考察的同時,李時珍又參閱了八百多家書籍,經過3次修改稿,終於在61歲那年,編成了《本草綱目》。後來又在他的學生、兒子、孫子的幫助下,使《本草綱目》更加完整,更加精美。
李時珍對人類的貢獻是偉大的,深受後世人的尊敬。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醫藥學家,《明史》、《白茅堂集》都為他寫下了傳記。解放後,在湖北省蘄春縣蘄州鎮李時珍墓所在地竹林湖村建立了李時珍紀念館。
科海拾貝
《本草綱目》在化學史上,較早地記載了純金屬、金屬、金屬氯化物、硫化物等一係列化學反應。同時又記載了蒸餾、結晶、升華、沉澱、幹燥等現代化學中應用的一些操作方法。李時珍還指出,月球和地球一樣,都是具有山河的天體,“竊謂月乃陰魂,其中婆娑者,山河之影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