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植物著作《群芳譜》--公元1561年-1653年(1 / 1)

《群芳譜》是我國明代著名的農學家王象晉所著。這部書集16世紀以前的古代農學之大成,其內容相當廣泛,論述非常周詳,對後世植物學、醫藥學和農業都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

王象晉是明代萬曆年間進士,任翰林、禦史等職。當時的明朝黑暗腐敗,魏忠賢獨攬大權,殘害忠良,民不聊生。王象晉與兄長王象乾都是東林黨人,魏忠賢力圖拉攏他二人入夥,遭拒絕,遂觸怒閹黨,被迫辭職回鄉。數年後複職,曆授河南按察使、浙江右布政使等職。

王象晉從小就對花木等的種植非常感興趣,他在朝廷為官的時候,也時時不忘農本要義,經常尋找機會到農村了解各種農作物的栽培技術以及生產情況。他還經常到農田現場細心觀察體驗,親身獲取第一手農業資料。

在1607-1627年的20年裏,王象晉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家鄉經營農業。他特別熱愛種植花卉、果樹、蔬菜等園藝作物,還專門開辟了一塊園地,自己動手,督率傭仆培育花木,試種各種農作物。經過長期的農業生產實踐,王象晉積累了豐富的農業生產知識,又從古代農書中汲取了不少寶貴資料,在此基礎上,他用10多年的時間編撰了一部28卷40餘萬字的著名農業著作--《群芳譜》。

《群芳譜》,全名《二如亭群芳譜》,書內按天、穀、蔬、果、茶竹、桑麻葛棉、藥、木、歲、花、卉、鶴魚等12個譜分類,並且對每一種植物都詳敘形態特征、栽培、利用、典故和藝文,內容翔實,為其他農書所不及。在《群芳譜》中,觀賞植物約占了一半,而且還記述了很多重要花卉植物的品種名稱。

在體例上,王象晉以南宋《全芳備祖》為藍本,在各分譜的首端,均寫有分譜的“小序”,旨在簡介該譜的概貌。接著是“首簡”,概括本譜的要點,包含具有指導意義的內容。書中每一植物項下大都記述有藝植(包括栽培、管理、留種、加工、製用等措施),都是參考前人的著述並結合個人經驗寫成的,具有較高的資料價值。

王象晉特別重視對糧食作物的研究和記載,對研究的成果還身體力行,大力推廣。明萬曆年間,甘薯自國外傳入福建不久,王象晉知道後即想方設法引入栽培、試驗。經過幾年反複觀察實踐,他認為可以大麵積推廣。於是,他將自己試種的經驗公開出來。如種植甘薯的最佳土壤、管理方法以及留種、育苗、繁殖技術、儲藏應注意的事項等,這些都在《群芳譜》中做了詳細的記載。

在果樹種植方麵,王象晉從實踐中認識到,“地不厭高,土肥為上。鋤不厭數,土鬆為良”。而在果樹繁育方麵,他更明確提出嫁接可以改良品質,引起定向變異,可以培育新品種。王象晉在《群芳譜》中記載了6種接博方法:身接、根接、皮接、枝接、靨接、搭接。對上述6種接博法該書還做了詳細說明。

王象晉晚年的時候歸隱山林,因為平時留心醫藥,所以在從事園藝研究時經常收集所見到的各種驗方。時間長了,自己對藥物性能也有了比較深入的了解。因此,《群芳譜》按照12譜分類,藥也居一類。其中對草藥的種植、修治、製用、辨訛、服食等,均有所論述,對我國的醫藥學也有一定貢獻。

科海拾貝

愛花是我國人民的傳統,一年一度的花朝節就是表達愛花的一個節日。它流行於東北、華北、華東、中南等地,一般於農曆二月初二舉行。節日期間,人們結伴到郊外遊覽賞花,稱為“踏青”,姑娘們剪五色彩紙粘在花枝上,稱為“賞紅”。各地還有“裝獅花”“放花神燈”等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