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啟是明朝末年著名的科學家、農學家和政治家。他一生致力於科學研究,在農學、數學等方麵都有重大貢獻。他所編著的《農政全書》,對我國的農業和手工業等有重要影響。他還和西方傳教士利瑪竇合作翻譯了《幾何原本》。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徐光啟生於南直隸鬆江府上海縣法華彙一個小商人的家裏。青少年時代的徐光啟聰明好學,但卻屢試不第。為了生活,徐光啟隻有教書。他白天給學生上課,晚上廣泛閱讀古代的農書,鑽研農業生產技術。由於農業生產同天文曆法、水利工程的關係非常密切,而天文曆法、水利工程又離不開數學,他又進一步博覽古代的天文曆法、水利和數學著作。
大約是在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徐光啟受聘去韶州任教,見到了傳教士郭居靜。這是徐光啟與傳教士的第一次接觸。在郭居靜那裏,他第一次見到世界地圖,又第一次聽說地球是圓的,有個叫麥哲倫的西洋人乘船繞地球環行了一周。所有這些,對他來說,都是聞所未聞的新鮮事,從此,他又開始接觸西方近代的自然科學。
在同郭居靜交往的時候,徐光啟聽說到中國來傳教的耶穌會會長利瑪竇精通西洋的自然科學,就想當麵向他請教。後來,徐光啟中了進士,留在北京,而利瑪竇也居住到了北京。利瑪竇用公元前3世紀左右希臘數學家歐幾裏得的著作《幾何原本》做教材,為徐光啟講授西方的數學理論。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徐光啟完全弄懂了歐幾裏得這部著作的內容,深深地為它的基本理論和邏輯推理所折服,認為這些正是我國古代數學的不足之處。於是,徐光啟建議利瑪竇同他合作,一起把它譯成中文。
翻譯工作從1606年的冬天開始了。徐光啟對翻譯非常認真,常常是到了深夜利瑪竇休息了,他還獨自坐在燈下加工修改譯稿。有時為了確定一個譯名,他不斷地琢磨,不知不覺地忙到天亮。譯文裏的“平行線”、“三角形”、“對角”、“直角”、“銳角”、“鈍角”等中文名詞術語,都是經過他嘔心瀝血的推敲而確定下來的。
在付印之前,徐光啟又同利瑪竇一起,共同敲定書名的翻譯。徐光啟查考了十幾個詞組,都不理想。後來他想起了“幾何”一詞,覺得它與“Geo”音近意切,建議把書名譯成《幾何原本》,利瑪竇感到很滿意。1607年,《幾何原本》前六卷正式出版,立即引起巨大的反響,成了明末從事數學工作的人的一部必讀書,對發展我國的近代數學起了很大的作用。
徐光啟在天文學上的成就主要是主持曆法的修訂和《崇禎曆書》的編譯。明代施行的《大統曆》,實際上就是元代《授時曆》的繼續,日久天長,已經嚴重不準。徐光啟就奏請朝廷,用西洋算法來修正曆書。自崇禎四年(公元1631年)起直至十一年(公元1638年),《崇禎曆書》終於完成了,徐光啟為此付出了巨大的心血,但卻未能看到這本書完成就去世了。
在曆書中,他引進了圓形地球的概念,明晰地介紹了地球經度和緯度的概念。他為中國天文界引進了星等的概念。在計算方法上,徐光啟引進了球麵和平麵三角學的準確公式,並首先作了視差、蒙氣差和時差的訂正。
徐光啟一生關於農學方麵的著作甚多,《農政全書》就是其中的代表。《農政全書》共分12門(農本、田製、農事、水利、農器、樹藝、蠶桑、蠶桑廣類、種植、牧養、製造、荒政),60卷,70餘萬字。書中分類引錄了古代有關農事的文獻和明朝當時的文獻,並有徐光啟自己的認識和研究,對我國農業生產影響很大。
科海拾貝
利瑪竇是意大利人,原名叫瑪太奧·利奇。他從小勤奮好學,對數學、物理學、天文學、醫學都有造詣,擅長製作鍾表、日晷,善於繪製地圖和雕刻。從神學院畢業後,利瑪竇被耶穌會派到中國來傳教。他為了便於同中國人交往,刻苦學習中國的語言和文化,穿中國服裝,按照中國的禮節和風俗習慣進行活動,還為自己取了利瑪竇這樣一個中國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