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大器晚成的科學家宋應星--公元1587年-1666年(1 / 1)

宋應星的《天工開物》是世界上第一部關於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綜合性著作,是中國曆史上偉大的科技著作,被歐洲學者稱為“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它對中國古代的各項技術進行了係統的總結,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科學技術體係。

宋應星是明代著名的科學家,他曾考中舉人,但以後5次進京會試均告失敗。雖然如此,這5次跋涉依然讓宋應星受益良多。他開闊了眼界,也增長了知識。他鄙棄那些“知其味而忘其源”的“紈絝子弟”與“經士之家”,在田間、作坊調查到許多生產知識。

崇禎七年,宋應星出任江西分宜縣教諭。在這個時期,他把他長期積累的生產技術等方麵知識加以總結整理,編著了《天工開物》一書,在崇禎十年刊行。

《天工開物》的書名取自《易·係辭》中“天工人其代之”及“開物成務”,作者說是“蓋人巧造成異物也”。全書按“貴五穀而賤金玉之義”分為《乃粒》(穀物)、《彰施》(染色)等,共18卷,詳細敘述了各種農作物和工業原料的種類、產地、生產技術和工藝裝備,以及一些生產組織經驗,既有大量確切的數據,又繪製了123幅插圖。書的第一部分記載了穀物豆麻的栽培和加工方法,蠶絲棉苧的紡織和染色技術,以及製鹽、製糖工藝;第二部分內容包括磚瓦、陶瓷的製作,車船的建造,金屬的鑄鍛,煤炭、石灰、硫黃、白礬的開采和燒製,以及榨油、造紙方法等;第三部分記述金屬礦物的開采和冶煉,兵器的製造,顏料、酒曲的生產,以及珠玉的采集加工等。

我國古代物理知識大部分分散體現在各種技術過程的書籍中,《天工開物》中也是如此。如在提水工具(筒車、水灘、風車)、船舵、灌鋼、排除煤礦瓦斯方法、鹽井中的吸鹵器、熔融提取法等中都有許多力學、熱學等物理知識。此外,在《論氣》中,宋應星深入闡述了發聲原因及波,他還指出太陽也在不斷變化,“以今日之日為昨日之日,刻舟求劍之義”(《談天》)。

宋應星是世界上第一個科學地論述鋅和銅鋅合金(黃銅)的科學家。在“五金”卷中,他明確指出,鋅是一種新金屬,並且首次記載了它的冶煉方法。這是我國古代金屬冶煉史上的重要成就之一,使中國在很長一段時間裏成為世界上唯一能大規模煉鋅的國家。宋應星記載的用金屬鋅代替鋅化合物(爐甘石)煉製黃銅的方法,是人類曆史上用銅和鋅兩種金屬直接熔融而得黃銅的最早記錄。

《天工開物》在生物學方麵也有重要成就。書中記錄了農民培育水稻、大麥新品種的事例,研究了土壤、氣候、栽培方法對作物品種變化的影響,又注意到不同品種蠶蛾雜交引起變異的情況,說明通過人為的努力,可以改變動植物的品種特性,得出了“土脈曆時代而異,種性隨水土而分"的科學見解,把我國古代科學家關於生態變異的認識推進了一步,為人們培育新品種提出了理論根據。

《天工開物》先後被翻譯成多種文字,但是在國內卻由於清朝的文字獄而長期失傳。19世紀30年代,有人把它摘譯成了法文之後,不同版本的譯本便在歐洲流行開來,對歐洲的社會生產和科學研究都產生過許多重要的影響。現在,宋應星的《天工開物》已經成為世界科學經典著作在各國流傳,並受到高度評價。法國的漢學家儒蓮把《天工開物》稱為“技術百科全書”,英國的達爾文稱之為“權威著作”。本世紀以來,日本學者三枝博音稱此書是“中國有代表性的技術書”,英國科學史家李約瑟博士把《天工開物》稱為“中國的狄德羅--宋應星寫作的17世紀早期的重要工業技術著作”。

科海拾貝

因為中國的大量古籍中存在強烈的“華夷之辯”意識,清朝建立後,為鞏固統治對中國古籍進行了一次集中整理、檢查、修改和銷毀,即是對《四庫全書》的整理。其中凡被認為對清廷統治者不利的,都要進行修改或刪節。《天工開物》因被認為存在“反清”思想而被銷毀。後來《天工開物》由藏於日本的明朝原版重印刊行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