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勇於探險的地理學家徐霞客--公元1587年-1641年(1 / 1)

徐霞客名弘祖,號霞客,是我國明代著名的地理學家。他一生勇於探險,走遍了祖國的河山,並寫下了《徐霞客遊記》。《徐霞客遊記》既係統地考察了祖國的地貌地質,又描繪了華夏的優美風景,在國內外具有深遠的影響。

徐霞客出生於江蘇江陰一個書香門第,家境比較富庶。徐霞客的父親一生不願為官,喜歡遊山玩水,這對徐霞客的影響很大。徐霞客還喜愛讀曆史、地理和探險、遊記之類的書籍,這些書籍使他從小就熱愛祖國的壯麗河山,立誌要遊遍名山大川。

15歲那年,徐霞客應過一回童子試,沒有考取。父親見兒子無意科舉,也不再勉強,就鼓勵他博覽群書,做一個有學問的人。父親去世後,徐霞客很想出外遊曆,但又擔憂老母在堂。母親是個知書達理的女人,她鼓勵兒子說:"身為男子漢大丈夫,應當誌在四方。你出外遊曆去吧!到天地間去舒展胸懷,廣增見識。怎麼能因為我在,就像籬笆裏的小雞、套在車轅上的小馬,留在家園,無所作為呢?"徐霞客聽了這番話,決心去遠遊,這年他22歲。從此,直到56歲逝世,他絕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旅行考察中度過的。

徐霞客先後遊曆了江蘇、安徽、浙江、山東、河北等16個省。東到浙江的普陀山,西到雲南的騰衝,南到廣西南寧一帶,北至河北薊縣的盤山,足跡遍及大半個中國。更可貴的是,在三十多年的旅行考察中,他主要是靠徒步跋涉,連騎馬乘船都很少,還經常自己背著行李趕路。他不避風雨,不怕猛獸,風餐露宿,還幾次遇到生命危險,出生入死,嚐盡了旅途的艱辛。但這一切都沒有阻擋徐霞客前進的腳步,他依然堅持不懈。

徐霞客的遊曆,並不是單純為了看風景,更重要的是為了探索大自然的奧秘。福建的黎嶺和馬嶺分別為建溪和寧洋溪的發源地,兩座嶺的高度大致相等,可是兩條溪水入海的流程相差很大,建溪長,而寧洋溪短。徐霞客經過考察,找出寧洋溪的水流比建溪快的原因。“程愈迫則流愈急”,也就是說路程越短,水流越急。這個地理學上的著名結論,就是由徐霞客通過實地考察得出來的。

徐霞客還是世界上對石灰岩地貌進行科學考察的先驅。他在湖南、廣西、貴州和雲南作了詳細的考察,對各地不同的石灰岩地貌做了詳細的描述、記載和研究。他沒有任何儀器,全憑目測步量,但他的考察大都十分科學。如對桂林七星岩15個洞口的記載,和今天地理研究人員的實地勘測結果基本相符。而在徐霞客去世一百多年後,歐洲人才開始考察石灰岩地貌,所以徐霞客稱得上是世界最早的石灰岩地貌學者。

徐霞客還對許多河流的源頭進行了探索,比如廣西的左右江,湘江支流蕭、彬二水,雲南南北二盤江以及長江等,其中以長江最為深入。關於長江的源頭,戰國時期有一部著名的地理書《禹貢》,書中有“岷江導江”的說法,後來的書都沿用這一說。徐霞客經過研究,對此產生了懷疑。他帶著這個疑問去探索,查出金沙江發源於昆侖山南麓,比岷江長一千多裏,於是斷定金沙江才是長江上源。當然,由於當時條件的限製,徐霞客沒能找到長江的真正源頭。但他為尋找長江源頭,邁出了極為重要的一步。

徐霞客在跋涉一天之後,無論多麼疲勞,無論在什麼地方住宿,他都堅持把自己考察的收獲記錄下來。他寫下的遊記有二百四十多萬字,可惜大多失散了。留下來的經過後人整理成書,就是著名的《徐霞客遊記》。這部書40多萬字,是熔科學與文學於一爐的一大“奇書”。而徐霞客熱愛祖國、熱愛科學、在科學事業上奮勇攀登的精神也是永遠值得人們學習的。

科海拾貝

徐霞客故居由故居、勝水橋、晴山堂石刻、徐霞客墓和仰聖園等組成。故居為明式建築,門庭掛有原文化部部長陸定一題寫的“徐霞客故居”匾額,展廳內展出有徐霞客傳略、旅行路線圖和他科學探索經過地區的圖片資料、岩溶標本等,在天井右側還有徐霞客親手移栽的羅漢鬆,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