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文鼎是清初著名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為清代“曆算第一名家”和“開山之祖”。梅文鼎最重要的貢獻是在數學方麵,他將中西方的數學進行了融會貫通,對清朝數學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他在天文學等方麵也有著重要貢獻。
梅文鼎,字定九,號勿庵,安徽宣城人,生於崇禎六年(1633年)。
在梅文鼎幼年時,父親梅士昌和塾師羅王賓都對觀察星象有極大的興趣。在父親和老師的耳濡目染之下,梅文鼎也對星宿的運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在梅文鼎27歲的時候,他與弟弟正式拜倪觀潮道士為師,開始學習曆法。梅文鼎兄弟倆讀書都很認真,對書中內容不僅能自行解說,還能指出書中的謬誤。這些心得都記述在梅文鼎的處女作《曆學駢枝》二卷裏。老師看後,也對他大加讚賞。這件事深深地鼓舞了他,從此,便毅然立下了終生治曆算的偉大誌向。
明末清初西方科學知識的傳入,對梅文鼎產生了巨大影響。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梅文鼎購得《崇禎曆書》,這是一部西洋新法曆書。此時,他已經43歲了。對於一個年過不惑之年的中年人來說,要弄懂書中的知識具有很大的難度。但梅文鼎沒有退縮,無論遇到多麼深奧難解的問題,他也不會放棄,直到徹底了解之後,才肯罷休。
除了自學之外,他還經常請教別人。一聽說有精於此道的人,就是有多困難,也要去請教。如果有人登門向他請教,他也絕不吝惜。
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是梅文鼎一生事業的巔峰。這一年《明史》開始編訂,由於大學士李光地舉薦,文鼎以一介平民的身份,參加了《明史·天文誌》的編修工作。他總共糾正了50多處錯誤,並著《明史誌擬稿》三卷。
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梅文鼎到北京晉見李光地。在李光地的建議下,梅文鼎寫了《曆學疑問》,及後來的《曆學疑問補》二卷。這兩本書都寫得平正通達,可以稱得上是曆法推算家的最佳準則。
《曆學疑問》的主要內容有論中西二法之同;論地圓可信、論恒星東移有據、論周天十二宮、論恒氣定氣、再論恒氣定氣,篇篇都是在為西方曆算學說找尋中國方麵的根據,表明了在中國傳統曆算學的基礎上接受西學的基本立場。
梅文鼎的著作中,以數學部分保存得最為完整。他的這些著作幾乎包括了清初以前西方傳入的所有三角、幾何、代數各方麵的數學知識,而且還做到了初步的闡發。這些書雖然多半根據《幾何原本》、《同文算指》以及《崇禎曆書》所收各書,但都能融會貫通,而且都是用他自己的話重述出來的。
梅文鼎中西天文學的造詣都很深,天文學著作有四十多種,糾正了前人的許多錯誤。他非常注重天象的觀測,創造了不少兼收中西方特色的天文儀器。他在這些方麵的貢獻,對當時和後世融會貫通中西方天文學具有很大作用。
梅文鼎逝世之後,後人將其曆法、數學著述彙為《梅氏叢書輯要》。在明末清初這個中西學大量會通、中西文明消長的關鍵時代,中國出現了像梅文鼎這樣出入古今、縱橫中外學說的大學者,是一種福份。
科海拾貝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皇帝南巡德州,李光地送上梅文鼎《曆學疑問》一書恭請閱覽。康熙看完,大為讚賞。四十四年二月,梅文鼎在河幹晉見康熙,兩人相見恨晚,長談了三天三夜。康熙五十一年,又召梅文鼎孫入內廷學習。康熙六十年,梅文鼎去世的消息傳到京師,康熙還特別命令地方官吏為其辦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