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激光照排係統--公元1987年(1 / 1)

漢字激光照排係統是中國當代著名科學家王選發明的。他所領導的科研集體研製出的漢字激光照排係統為新聞、出版全過程的計算機化奠定了基礎,被譽為“漢字印刷術的第二次發明”。

王選1937年2月5日於上海出生。他在1954年考入北京大學數學係,1958年畢業後留校在無線電係任教,並參與了北大自行開發的中型計算機--紅旗機的研製工作。1961年,他開始從事軟硬件相結合的研究,探索軟件對未來計算機體係結構的影響。

1975年,王選對國家正要開展的漢字激光照排項目發生了濃厚的興趣。當時,國外已經在研製激光照排四代機,而我國卻仍停留在落後的鉛印時代,所以我國政府打算研製出自己的二代機、三代機。而王選則更加超前,他大膽地選擇技術上的跨越,直接研製西方還沒有實物產品的第四代激光照排係統。

針對漢字的特點和難點,王選發明了高分辨率字形的高倍率信息壓縮技術和高速複原方法,並率先設計出相應的專用芯片,在世界上首次使用“參數描述方法”描述筆畫特性,還成功地取得了歐洲和中國的發明專利。

王選的這些成果開創了漢字印刷的一個嶄新時代,引發了我國報業和印刷出版業“告別鉛與火,邁入光與電”的技術革命,徹底改造了我國沿用上百年的鉛字印刷技術。

國產激光照排係統使我國傳統出版印刷行業僅用了短短數年時間,就從鉛字排版直接跨越到激光照排,走完了西方幾十年才完成的技術改造道路,被公認為是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後中國印刷技術的第二次革命。王選也因此兩度獲得中國十大科技成就獎和國家技術進步一等獎,並榮獲1987年我國首次設立的印刷界個人最高榮譽獎--畢昇獎。

不同於傳統意義上埋頭實驗室的科學家,王選對科研項目的市場前景有著敏銳的洞察力。他是促進科技成果向生產力轉化的先驅,被譽為“有市場眼光的科學家”。

20世紀90年代初,王選帶領隊伍針對市場需要不斷開拓創新,先後研製成功以頁麵描述語言為基礎的遠程傳版新技術、開放式彩色桌麵出版係統、新聞采編流程計算機管理係統,引發報業和印刷業三次技術革新,使得漢字激光照排技術占領99%的國內報業市場以及80%的海外華文報業市場。

王選積極倡導產學研結合,在北大方正集團中建立起中遠期研究、開發、生產、係統測試、銷售、培訓和售後服務的一條龍體製,還力主由北京大學計算機研究所與北大方正集團共同成立方正技術研究院。

王選一直倡導團隊精神,並以提攜後進為己任,培養和造就了一大批年輕的學術骨幹,生動體現了一位新時代教師的價值觀。

1993年,王選主動表示自己的創造高峰已經過去,今後的貢獻在於培養出超過自己的年輕人。這一年,他把三個年輕人同時推上研究室主任的位子,還隨身帶個筆記本,記錄研究院每個年輕人的興趣、特長、導師評語和進步,每天都在琢磨如何發揮每個研究人員的潛能,給予他們一個充分實現自我價值的舞台。在他的培養下,一批敢於創新、敢於拚搏的青年科學家走到了科研前沿。

2006年,為我國作出巨大貢獻的院士王選在北京逝世,享年69歲,他的探索精神將長留人間。

科海拾貝

王選在計算機應用研究和科學教育領域裏的重大成就,贏得了祖國和人民的高度評價,在國際上獲得了廣泛的讚譽。1985年獲首屆中國發明協會發明獎,1986年獲日內瓦國際發明展覽會金獎,1989年獲中國專利金獎,1990年獲陳嘉庚技術科學獎,1991年獲國務院特殊津貼,1995年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科學獎,2002年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