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3”科技發展計劃即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項高技術發展計劃。這個計劃是以政府為主導,以一些有限的領域為研究目標的一個基礎研究的國家性計劃。
20世紀80年代,高科技對很多中國人來說還隻是一個模糊的概念,尤其是對普通百姓來說,“高科技”就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
而就在此時,大洋彼岸的美國已公布了“星球大戰計劃”。隨即,世界各國紛紛回應,歐洲推出了“尤裏卡計劃”,日本製訂了“今後10年科學技術振興政策”等。
發達國家諸多“計劃”背後是產業調整和技術升級的完成,是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的轉化,是經濟效益的大幅度提高,這一切,將人類曆史推進了新時代。
但是,當時的中國依舊是靜悄悄的,在這方麵還沒有大的進展。
1986年3月,王大珩、王淦昌、楊嘉墀、陳芳允四位老科學家看到這種形勢,再也坐不住了。他們聯合向中共中央寫了一封信,題為《關於跟蹤世界戰略性高科技發展的建議》,信中指出,麵對著世界新技術革命的挑戰,中國應該不甘落後,要從現在就抓起,跟蹤新技術的發展進程,而不能等到十年、十五年經濟實力相當好時再說,否則就會貽誤時機,以後永遠翻不了身。
這封信得到了原中央領導人鄧小平的高度重視,他親自批示:“這個建議十分重要”,“找些專家和有關負責同誌討論,提出意見,以憑決策,此事宜速作決斷,不可拖延。”
在隨後的半年中,經過廣泛、全麵和極為嚴格的科學和技術論證後,中共中央、國務院批準了《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綱要》。
《綱要》堅持“有限目標,突出重點”的方針,選擇了生物技術、航天技術、信息技術、激光技術、自動化技術、能源技術和新材料7個高技術領域作為我國高技術研究發展的重點(1996年增加了海洋技術領域)。
這個計劃的總體目標是:集中少部分精幹力量,在所選的高技術領域,瞄準世界前沿,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帶動相關領域科學技術進步,造就一批新一代高水平技術人才,為未來形成高技術產業創造條件。
在生物領域,“863”計劃共設置了3個主題、6個重大項目、13個專題項目。3個主題分別是:高產、優質、抗逆動植物新品種,新型藥物、疫苗和基因治療,蛋白質工程。6個重大項目包括:兩係法雜交稻技術,抗蟲棉花等轉基因植物,生物技術藥物,重大疾病相關基因的研究,惡性腫瘤等疾病的基因治療,動物乳腺生物反應器。
進入21世紀,這些研究都已經結出了累累碩果。比如采用基因工程技術培育的抗蟲效果好的轉基因抗蟲棉,依靠生物技術培育的平均畝產達760千克的超級雜交水稻,使人們衣食無憂。
生物技術領域的基因工程研究給那些患有惡性腫瘤、心血管疾病等嚴重疾病的人們帶來福音。已投放市場的11種基因工程藥物和疫苗,以及將動物血紅蛋白轉化的安全有效的人血液代用品,都與人們的健康息息相關。
在機器人研究領域,“863”計劃也取得了輝煌的成果,有服務機器人、水下機器人、工業與農林業機器人、微型機器人和微操作係統以及娛樂機器人等各類的30多種機器人。
智能迎賓機器人能向來賓問好,它還可以回答來賓的一些簡單的問題,如果是它不懂的它會反複說“對不起,請再說一遍。”它的頭部和手臂還可以作出不同的動作,外形則很像星球大戰中的太空機器人。機器人通過多種傳感器信息的綜合,可具有較強的避障和一定的路徑規劃能力,同時利用語音識別和語音合成技術,可以根據不同的場景講一些問候語及進行一些簡單的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