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華龍鳥的發現--公元1996年(1 / 1)

中華龍鳥化石的發現是近100年來恐龍化石研究史上最重要的發現之一,它不僅對於研究鳥類起源,而且對於研究恐龍的生理、生態和演化都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意義。

1996年,一位農民在中國遼寧省尋找、挖掘化石以販賣給博物館與商人。一天,他在擬灰岩層中發現一種小型動物的化石,於是將石塊分成兩塊,分別賣給北京中國地質博物館、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其中的一塊化石到了北京中國地質博物館的研究人員季強手裏。

粗看起來,這塊化石上的動物體態很小,但外形上很像恐龍,嘴上有粗壯銳利的牙齒,尾椎特別長,有五十多節尾椎骨,後肢長而粗壯。而最吸引人之處是它從頭部到尾部都披覆著像羽毛的皮膚衍生物,這種奇特的像羽毛一樣的物質長約0.8厘米。

季強在顯微鏡下對這塊奇特的化石進行了仔細觀察研究,他發現那些纖維狀的皮膚衍生物是一簇簇的,隻有一個根。他認為這一特征與羽毛的關係很密切。

同年,季強和他的同事聯名在《中國地質》上發表文章,介紹對這一化石的研究成果。在文中,季強使用了“原始羽毛”這個概念以區別“現代羽毛”。他們還給這一動物命名為中華龍鳥,拉丁文名字為“中國長羽毛的恐龍”。

這篇文章的發表如平地起驚雷,立刻引起了國內外古生物界的一片混亂。爭論的焦點是:那些皮膚衍生物是毛發還是羽毛。如果是毛,則這一發現與恐龍變成鳥沒有一點關係。

隨後,加拿大著名恐龍專家菲力普庫裏來到北京看了“中華龍鳥”標本,他基本同意季強的觀點。可是臨走的時候,他又提出疑問:“是不是德國的美頜龍?”

當時的一些反對派似乎在菲力普庫裏留下的這個疑問裏找到了根據。他們發表文章稱:“中華龍鳥身上的皮膚衍生物是毛發而不是什麼原始羽毛。”有人甚至認為,“中華龍鳥”是個無效名稱。

季強則反駁說,中華龍鳥與德國美頜龍的差別是非常明顯的:中華龍鳥具有原始羽毛,而德國美頜龍沒有;德國美頜龍尾椎隻有30餘節,而中華龍鳥尾椎達到58節;中華龍鳥的前肢具有三指,而德國美頜龍的前肢隻有二指。所以,中華龍鳥不是德國的美頜龍。

為了拿出更好的證據,1997年4月,季強帶著中華龍鳥化石標本來到美國蒙大拿大學,請化石分析專家馬利希瓦爾教授對化石做生物化學鑒定。

因為羽毛和毛發具有不同的蛋白質類型,而不同的蛋白質類型對應著不同的抗體。根據這一原理,這位教授用羽毛和毛發抗體分別對樣品進行試驗,結果隻有羽毛抗體產生反應,這就證明中華龍鳥身上的纖維狀皮膚衍生物是羽毛,而決不是毛發。

1997年4月,中國科學院正式表態,公開承認季強的科研成果。從1998年6月開始到1999年6月期間,季強在世界最著名綜合性的科學刊物《自然》上發表了3篇有關中華龍鳥的文章。《自然》1999年6月號,為季強隆重推出了彩色封麵文章,雜誌社還特意請美國加州大學的教授凱文派丁寫評論文章。這位著名教授在文章中說:“中國發現的這個東西正是我們要尋找的恐龍和鳥中間的那個過渡性生物。”最後,編輯部發表文章做結論:中華龍鳥的發現是解決鳥類起源問題的新曙光。

2010年,中國、英國和愛爾蘭等國科學家在中華龍鳥的絲狀痕跡發現黑色素體的存在,由於膠質纖維無法容納黑色素體,這證實這些絲狀結構是羽毛痕跡,而非膠質纖維,這又是中華龍鳥體表贅生物為羽毛的一個有力的證據。

科海拾貝

美頜龍的特征是肢骨中長,身體輕巧,後肢細長,口內長滿尖利的牙齒,身後拖著一條細長的尾巴。它是小鳥龍的近親,不過身體更小。美頜龍具有敏銳的目光,捕獵能力很強。靠著強健“苗條”的後腿,它可以跑得很快,並且能夠突然加速去捕捉小動物。它的牙齒小巧玲瓏,卻非常尖銳,邊緣彎曲,對於比它小的動物來說是致命的武器。